前赤壁赋
目录1学习要点2作者简介3创作背景4字词翻译5思想内容6作品赏析7辑评
一、欣赏此赋中充盈着的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二、掌握重点字词句式。三、正确看待作品中的虚无主义以及正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
夜游赤壁
东坡像[元]赵孟頫苏轼一生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又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在困顿中,他从佛道思想中寻找解脱,但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避世,妥善地将儒释道融合,以达观自处的态度来适应复杂的政治和人生。他一生坎坷,但在文学史上却光照千古,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二、作者简介
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前赤壁赋》代表了文赋的最高成就。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提出“以诗为词”的主张。开阔了词的意境与内涵,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内涵与表现手法。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三、创作背景《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关于此次赤壁之游,苏轼在《与范子丰》函中曾有所记述:“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湖北黄冈);或曰:非也。……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hú猛禽),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可知此赋确是记游的实录。参照同时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更可看出赋中咏及曹操,词中咏及周瑜,两两相当;而词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用“人道是”三字传疑;比赋中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传疑。
四、字词翻译既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徐:舒缓地。兴:起,作。属:通“嘱”(zhǔ),劝酒。凌:越过。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遗世独立:离开尘世,超然存在。渺渺:悠远的样子。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倚:依,按。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嫠妇:寡妇。愀(qiǎo)然:忧郁的样子。缪:通”缭“盘绕。酾(shī)酒:斟酒。须臾:片刻。骤:屡次。逝:往。适:享用。狼籍:通“藉”,凌乱。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
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文章通过对泛舟赤壁时的所见、所感以及虚拟的主客之间的不同见解,运用水与月的比喻,探讨宇宙与人生哲理,反映了作者由旷达到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历程,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五、思想内容
文本结构1.写泛游大江之乐(故作旷达)2.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入世与出世)3.归于精神解脱之喜(了悟人生)六、作品赏析
作品构思精巧,匠心独运:“清风袭来,水波不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段画意中有诗情。写出了清风、明月、水光交相成趣的良辰美景,也写出了“遗世”、“羽化”之遐想,实为遁世与逃避,体现出现实与理想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歌词中代表的是一种政治感慨。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所共适。这一段,诗情中透出哲理。在水与月中悟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因物喜,不以己悲。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绝对运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无尽也——相对静止:物依然存在、其本质不变。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我无尽也——难点!!!理解视角:儒、释、道
儒的观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形体虽亡,影响仍在,精神不朽泛爱、崇仁的思想——舍弃小我、融入大我,人类永恒不足:显得牵强,缺乏安慰作用。因为真正让人悲伤的正是个人形体的消亡。
道的观点齐物思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超脱生死。“气”的思想——生生死死只是“气”的形式变化,终其本质,仍是一“气”。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
佛的观点证实相的思想:实相是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的那个实在的本体,这东西真实而又清静,隐于现象背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生与死只不过是一种幻相,它的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相。轮回思想:六道轮回、周而复始,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
总结引申唯心主义思想是摆脱生死苦恼的一条简单途径。引申: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思想是摆脱生死苦恼的一条理性道路。不去思想是暂时摆脱生死苦恼的一种可行方式~
思想历程:故作旷达苦闷解脱情感变化:乐悲喜
《前赤壁赋》中,江水、清风、明月三个意象贯穿映现,或启发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的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在艺术表现上,《前赤壁赋》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它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成功而巧妙地结合并用,在借景抒情的同时,又侧重于借景说理;它又大胆突破了传统手法,摆脱了赋体滞涩绮靡的作风和语言形式上的格套,注入了更多的散文成分,写的自由活泼、清新流畅,笔法腾挪变化、汪洋恣肆。
六、辑评宋·俞文豹《吹剑四录》碑记文字铺叙易,形容难,犹之传神,面目易模写,容止气象南描模。……《赤壁赋》”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类如仲殊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宋·谢枋得《文章轨范》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字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游赤壁,受用现今无边风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领,却因平平写不出来,故借洞箫呜咽,忽然从曹公发议,然后接一句喝倒,痛陈胸前一片空阔了悟,妙甚。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乌斯。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文学贡献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谢谢观赏!城市管理1101语文第一小组徐桂林毛旭蔡繁秋杨宇泽唐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