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特点:5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分类: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整体感知:1、生字词:壬戌(rén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2、诵读方法指导:作者在抒发哀怨之情时,虽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从庄子的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自我解脱出来,显得胸襟豁达、思想开阔,所以总体上应该是达观、洒脱的感情基调。认真倾听录音范读,把握准节奏、轻重、气势。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课中探究案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5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格为:互文)④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⑤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⑥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句式为:定语后置)。⑦浩浩乎(形容词词尾)如冯(通“凭”)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表順承)登仙。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诵---歌---纵---凌---③诗人的感觉如何:遗世独立,羽化登仙。遗世:离开人世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②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应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④舞(使动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使……哭泣)孤舟之嫠妇。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5
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攻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⑤驾一叶之扁(注音:piān)舟,举匏樽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而未尝往(消逝)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也。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不能以(停止)一瞬;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5
⑤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的)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表顺承)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代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①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②相与枕藉(注音:jiè)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