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巴南区松花江小学钱克英 大家好,我是松花江小学科学教师钱克英,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教法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板书设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 比较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物质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溶解能力的比较食盐7—9份(约18克)食盐的溶解能力强小苏打2—3份(约5克)
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二、 一些气体也能溶于水。 欢迎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