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宋代诗歌 苏轼的诗和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宋代诗歌 苏轼的诗和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ID:1074097

大小:4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宋代诗歌·苏轼的诗和词苏轼经历了从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几乎遍及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而且远至西北地区、海南儋耳。象他的前辈梅尧臣一样,他把写诗当作日常的功课,一直坚持到老年。他多方面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学习,晚年更爱陶诗。比之散文和词,苏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苏轼终身从政,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他的"论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见《东坡先生墓志铭》)的创作思想指导之下,他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在《荔枝叹》中,他饱含热泪控诉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罪恶,并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愤怒,抨击了以人民血汗来"争新买宠"的当朝权贵。在《许州西湖》中,他指责地方官不顾连年饥荒,还为春游发动民工开湖,而对于一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吏,则热烈赞扬。他赠王庆源诗:"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妻啼儿号刺使怒,时有野人来挽须。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出色地描绘了这个做了官还不失农民本色的人物。他在地方任官时,从儒家勤政爱民的思想出发,作了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在《元修菜》、《秧马歌》、《河复》等诗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关心。后来屡经贬谪,在艰苦的生活中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他与人民的距离,在谪官海南时和少数民族也相处得较融洽。"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东坡》),"华夷两尊合,醉笑一欢同"(《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决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合》),正是在这些词句里表现了诗人可贵的思想感情。然而苏轼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比较稳定时期的士大夫,他政治观点里还有比较保守的一面,因此不能更深刻地反映人民的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他早期写的部分政治讽刺诗多少反映了新法推行时的流弊,但也有很多夸大失实之处,在政治上起了不良的影响,包括向来为人传诵的《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诗在内。苏轼在军事上主张充实兵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和西夏的侵扰,并认为以金帛赂虏是最下之策。他的少数诗篇如《和子由苦寒见寄》、《祭常山回小猎》、《阳关曲》等,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而在《获鬼章二十韵》里,又主张以宽厚的态度对待被俘的西羌首领,并戒边将的倚胜骄矜,提出了"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的忠告,流露了他重视民族团结和关心国家命运的可贵思想。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试看他的《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是苏轼因反对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经过镇江金山时写的。诗人从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从长江的到海不回暗伤自己的宦游不归,给读者一种深沉而豪迈的感觉。最后从江心炬火假托为江神的见怪,流露了他对宦游的厌倦情绪。他的《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和子由中秋见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大风留金山两日》:"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把寻常景物写得那么精警动人。他的《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安国寺寻春》:"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荫,荞麦秀已繁。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又把日常生活写得那么美好可爱。他在东坡开辟荒地时就想起在细雨中的秧针,稻叶上的露珠,秋收时的霜穗,象玉粒一样的新米饭(《东坡》)。他在博罗西山看到山下的溪水时就想起怎样利用水力来转动碓磨,于是更想起水磨上象雪一样散落的面粉,想起蒸饼熟透时的裂纹与芳香(《游博罗香积寺》)。这些诗表现了诗人联想的敏捷,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给读者一种"触处生春"的感觉。这首先由于作者生活在北宋中叶,劳动人民在暂时得到安定的环境中,创造了大量财富,社会上呈现繁荣的景象,使诗人在接触到生活中的一切时总容易引起美好的憧憬。其次是在尖锐的新旧党争中,诗人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从而把他的生活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和亲朋师友之间,诗化了他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谗岩。"(《慈湖峡阻风》)正是他最好的自白。当然,这里同时也流露了他在政治上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在生活上随缘自呆、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苏轼的诗有时能结合生活中所接触的情景,表现他对事物的新颖见解,而不失诗的趣味,象下面两首小诗。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离开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从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现象。诗人却从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理: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的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这就是前人认为表现了宋诗特征的理趣。苏诗里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如《王维吴道子画》、《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表现他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殊作风,同时标志北宋时期社会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抵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王维吴道子画》这首诗实际上是替唐代吴、王两派画法作了总结,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艺术的可贵见解:既重视意象的雄放,又要求于象外得事物之妙。由于作家在我们面前再现了这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面,并针对这不同的画境提出他的论点,这就依然使读者感到诗意盎然。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曾使北宋许多诗人的作品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到苏轼手里才以他丰富的生活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基本上纠正了这种流弊。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就苏诗的艺术成就看,这概括是相当准确而全面的。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比之唐人,他的七律显得更为明快、动荡。下列二诗可见他成就的一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他诗里有不少无聊应酬的作品,表现封建文人的共同习气。过分逞才使气,对诗歌意境的含蓄注意不够。这是他创作上贪多求快带来的结果。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又如〈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写出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氛的农村生活的图景,都是他以前词家的作品里所少见的。下面二首词是向来认为最能表现他的风格的作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前首词里,作者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与热爱。后一首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作者写这些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收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还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这首先决定于宋代文人政治地位的改变和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较远大的抱负,他们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卑靡的文风,掀起了诗文革新运动,余波所及,不能不在词坛上起影响。在范仲淹、欧阳修的词里已有一些风格豪放的作品,王安石更明白反对依声填词的作法。苏轼继承他们的作风,加以恢宏变化,从而开创了词坛上一个重要流派。其次,决定于苏轼一生丰富的经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领袖地位和他在诗文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也反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见俞文豹《吹剑录》)词在当时不是由关西大汉来唱的,这话显然是对苏轼的一种讽刺,然而它却生动地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当日何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过岭二首》),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江月五首引》),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开朗的襟怀。"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南园》),诗人丰富的联想常是向好处有成处生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百步洪二首》),诗人的比喻总是那么贴切而生动。他的词也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个人的怀抱,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河道中遇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所有这些,跟作家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他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未能深入人民生活的底层,揭示生活的本质,也给他的诗词创作带来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局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