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申)
加入VIP免费下载

张中丞传后叙(申)

ID:1074286

大小:878.31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学习要求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教学导航作者简介题解/文体背景简介主旨字词句理解语言知识要点层次结构写作特色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要点----字词分析阙《说文》:“阙,门观也。从门欮声。”徐锴系传:“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以远观谓之观。”本义:宫门外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缺少、不全《玉篇·门部》:“阙,少也。”材素质、能力。《说文》:“材,木梃也。从木才声。”《说文》:“才,草木之初也。”表达“才能、能力”义本用“材”,也从简而用“才”。通知全部彻底地了解。通:全部 就《说文》:“就,就高也。从京尤声。”本义:登高—靠上去(就高不就低)—成为(就虏)就道就餐就近就寝就手就位就绪就业就医就义就职乌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哪”。《广韵·模韵》:“乌,安也,语辞。”尤朱芳圃《殷墟文字释丛》:“从又、一,又,手也;一,指赘疣。字之结构与‘寸’相同。”尤:疣突出过失更加指责成就动词,完成、做出 卓卓《说文》:“卓,高也。”本义:高(卓立)—高明(卓见)—独特(卓越)羸《说文》:“羸,瘦也。从羊······。”朱骏声通训定声:“本训当为瘦羊,转而言人耳。”讲《说文》:“講,和解也。从言冓声。”冓(gòu)像两鱼相遇。故“冓”在“講”中也表义。讲:讲和说、陈述研究、考虑遏《说文》:“遏,微止也。从辵曷声。”怒不可遏遏制 慷慨联绵词。因胸中充满正义之气而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啬(慷慨解囊)感激感动,激奋。即因受感染而情绪激动。现代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浮图梵文音译词,也译作“浮屠”。含义:①佛教徒称释迦牟尼。②古时称和尚。③佛塔。帙《说文》:“帙,书衣也。从巾失声。”布帛制成的书画封套——书籍的卷册旋《说文》:“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转动、旋转返回(凯旋)小解(因小解需要转身)不久、很快地 颜色脸色。《说文》:“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本义:两眉之间,即印堂——额头——脸色《小尔雅》:“颜,额也。”《广韵·删韵》:“颜,颜容。”诣《说文》:“诣,候至也。从言旨声。”古时到朝廷、上级或尊长处去叫“候至”。本义:候至到某处去学问所达到的境地(造诣)阳阳满不在乎的样子。洋洋:形容众多而丰盛。洋洋万言洋洋大观扬扬:得意的样子。扬扬得意(也作“洋洋得意”) 语言知识点(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字词句理解(一)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就是)没有为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字词句理解(二)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怀疑许远是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字词句理解(三)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字词句理解(四)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很清楚啦。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么做。字词句理解(五)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垢远。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字词句理解(六)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字词句理解(七)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字词句理解(八)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字词句理解(九)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用千百名快要战死的士兵,和已达百万并且一天比一天增多的敌军作战,掩护了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南下的攻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字词句理解(十)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在那个时候,弃城逃命的,不能用一个两个来计算;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而观望的人,四周都是。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坚守,也 可见他们自己把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的邪 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字词句理解(十一)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我曾经在汴、徐二州的幕府里任职,经常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奠过,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当时的故事。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兵字词句理解(十二) 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贺兰忌妒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但他)喜欢南霁云的勇敢雄武,不听他的话,竭力要把他留下,贺兰进明准备了酒席与歌舞,请南霁云入席就座。字词句理解(十三)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雎阳的人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喉咙!”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于是拔出佩刀斩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看。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在座的人非常震惊,都被南霁云的行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字词句理解(十四)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霁云知道贺兰终究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立刻奔驰而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快要出城,抽出箭来射佛寺的佛塔,箭的半截射进了它上边的砖中,说:“我回去击败叛逆,一定要消灭贺兰,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我在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来互相谈论。字词句理解(十五)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城破以后,叛军用刀威胁迫降张巡,张巡不屈服,就拉出去,准备杀死他;又迫降南霁云,霁云没有回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张巡呼喊霁云道:“南八,男子汉死就死了,不可为不义之人所屈服!”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霁云笑着说:“我本打算有所作为的,您既然有话,我岂敢不死!”于是不屈而死。字词句理解(十六)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尝)在围中。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投靠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时,于嵩曾在围城之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那时年纪六十多岁。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因为张巡的关系,起初曾经做过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无所不读。字词句理解(十七) 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听到张巡、许远的事,没能细问。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长得像天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这部书?”字词句理解(十八)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对书读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帖以试,无不尽然。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乱抽其他书套里的书来试,没有不是这样的。字词句理解(十九)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毫无迟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于嵩跟随张巡时间长了,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作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从来没打过草稿。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刚守雎阳的时候,士卒近万人,城里的居民也近数万,张巡凭着一次见面问过姓名,那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字词句理解(二十) 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张巡发怒,胡须就蓬开。到雎阳城陷落,叛贼捆绑着张巡等数十人,坐在地上,将要杀害。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张巡起身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站起,有的哭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事。”大家都哭得不能抬头看他。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安详得跟平时一样。字词句理解(二十一)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许远是宽厚谨慎的人,外表如同他的内心;跟张巡同年出生,月日比张巡晚,称张巡为兄长,死时年仅四+九岁。嵩贞元初死于毫、宋间。于嵩贞元初死于亳州、宋州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有人传说于嵩在毫、宋之间有田产,武人夺去占有它,于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于嵩无子。张籍云。于嵩没有儿子。(以上这些都是)张籍说的。(完)字词句理解(二十二) 主题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三个事实论据:1)“位本在巡上”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第二段(2,3):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羸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第二段(2,3):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4)记叙南霁云的事迹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5)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第三段(4,5):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 艺术特色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3)细节描写“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如: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人物形象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忠贞不畏死的崇高品质。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贺兰进明:善嫉,自私;爱才。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