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审美特质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审美特质研究

ID:1074327

大小: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审美特质研究摘要:韩愈的名篇《张中丞传后序》一直是《大学语文》的必读篇目,它在刻划人物,章法结构,场面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美的内容,有诸多审美特质。  关键词:章法美;形象美;语言美    《张中丞传后序》是韩愈的“杂著”名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死守睢阳、顽强抗击安史叛军的英雄事迹,高度肯定了他们“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有力驳斥了对英雄的造谣中伤,显示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表达了他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它历来为人所称道,具有多种审美特质。  首先是叙议结合,章法美。   本文前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而有融汇贯通之妙,这首先是因为作品有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为这一主题服务。作者强烈的爱憎贯穿于文章的始末。议论时感慨愤激,不能自已,叙述处,情注笔端,动人心魄。本文的议是一种抽象的叙,通过议论,睢阳保卫战的情景,概括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本文的叙则堪称形象的议,英雄壮烈献身的事迹,就是对形形色色无耻诬蔑的有力否定和对造谣中伤者的无情鞭挞。文章从第三段的议论,很自然地转入第四段的叙述,毫无突兀之感,颇得力于作者使用的金针暗度的手法。在上段的议论中,作者指出,必须追究“相环”于睢阳城的“擅强兵坐而观者”的责任,在下段的叙述中,即以贺兰进明“不肯出师救”的例子证明实有其事,并寓严厉的遣责于形象的描写中。前后衔接之紧密,可谓天衣无缝。文章的前半部分虽然侧重于议论,但议论中亦有简要的叙事,体现出夹叙夹议的特点。如作者写道:“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这基本上是叙述,但含有议论的成份,强调许远与张巡都是坚强不屈而成就了功名的,所不同者,只不过就义时间有先有后而已。下文“远诚畏死,何苦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及慷慨激昂之议论,其中也包含有对许远等竭力奋战、宁死不降的史实的叙述。总之,叙议结合之紧密,在文中已达到了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程度。本文章法之浑成,还表现为全篇注意扣住开头所提到的缺憾做文章以及前后呼应得十分巧妙自然。作者在篇首说:“得李翰所为《张巡传》”,“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后文即以大段篇幅展开议论,带出许远让位授权,与张巡一起死守睢阳的事迹,篇末又作了“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 死时年四十九”的补充,巧妙地为许远立了传。而南霁云的事迹和张巡的轶闻,亦所谓“尚恨有缺者”,篇中均刻意加以描写。文章前幅议论至感慨处,作者叹息道:“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未幅则述及于嵩被杀、含冤而死的不幸命运,可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本文以“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发端,而以“张籍去”收结,末段的轶事均出自张籍之口,前后关联,遥相呼应,构思甚为巧妙。  其次是场面生动,形象美。  本文通过若干精彩场面的描写,刻划英雄的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贺兰不肯出兵,爱霁云勇敢豪壮,有笼络其为已效力之意,设酒席宴请霁云,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拨刀断指和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场面之生动,形象之传神,均可与《史记》中的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描写相媲美。作者重视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刻划。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而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的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至于“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的动作描写,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气概和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而在义愤填膺地抽出箭来奋力射向佛塔之后,霁云发出的豪壮誓言更是掷地有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在这段笔酣墨饱的文字里,作者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描绘英雄光彩照人的形象。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与卑鄙的行径,衬托出南霁云的磊落胸怀和高尚品德;“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而作者“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的插叙,将霁云射塔明志的豪壮举动,衬托得如在目前。本文中,关于张巡就义时的场面描写也很动人:“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通过对张巡言语、神态的描写和以众人的动作、表情相衬托,睢阳保卫战的领导者在部属之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从容镇定的气度和视死如归的可贵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名片展现。 作者对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英雄人物的刻划,有相映生辉的特点。许远授权张巡而自居其下的记叙,既表现张巡勇于承担杀敌守城的重任,又体现出许远的宽厚谦逊和一心为国。张巡呼霁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这一呼一答的描写中,既可看出张巡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和对部下的真诚爱护,又可看出霁云对张巡的崇敬信服、言无不听和想保存力量、伺机复仇的心理。至于张巡的博学强记、文思敏捷等轶事描写,虽然跟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你死我活的战斗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从另一侧面,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把英雄有血有肉的个性刻划得更加全面、生动,更显得真切感人。  第三是充满气势,语言美。  韩愈重视语言的创新,学习古人的文章,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本文以“授之柄而处其下”这一形象而新颖的文笔,形容许远让出主帅的位置,而甘愿听从张巡的指挥,写出他那阔大的襟抱。在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时,作者用“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与“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尽人皆知的事实,作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说清了道理,足使小人语塞。形容睢阳城周围有众多见死不救的将领时,作者写道:“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相环”二字,可谓简炼至极,形象至极。文中说:“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这是化用《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P198之意。至于“外无蚍蜉蚁子之援”,巡怒,“须髯辄张”等描述,者极为生动或传神,体现出韩愈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在《答李翊书》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 P54)本文就韩愈颇有代表性的气盛言宜之作。通篇怒斥小人的谬说,表彰殉国的英雄,以长短交错的句子,抒发起伏不平的情感,气势淋漓,震撼人心。如“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数句,寓对称于参差之中,慷慨激昂,行文似决堤之水,奔流而下,充满了无比旺盛的气势;“一城”与“天下”,“千百就尽之卒”与“百万日滋之师”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英雄们坚守睢阳的极度艰难与巨大贡献。使人们对英雄的伟大功绩不能不生出由衷的敬意。中国.L.整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