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word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在这一课,每一组学生将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两种音叉(或铁钉)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音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把听到的声音分类。 过程与方法: 借助各种声音的录像,知道声音是各种各样的并理解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声音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倾听物体发出的各种声音,体验到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视频:各种各样的声音 围栏、硬币、勺子、尺子、木块儿、橡皮等学生身边的物体 大小不同的音叉
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沙沙、叮当、咚咚、咣啷等 不同的物体可发出不同的声音。 利用不同的声音可以辨别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看各种声音的视频。 你们听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王国。 新授: 一、听物体下落的声音,知道声音是各种各样的并理解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声音特性。 1、听声音的活动要求: 出示围栏装置。 老师示范投物体的方法:用手拿着一个物体从围栏上方自然松手,注意别让对方看到物体。 当你们听见声音后,描述听见了什么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如果没听清可以再做一遍。 2、分小组进行听声音活动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3、交流听到的声音。 通过听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声音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声音我们也可以辨别物体。 [设计思路:看似这个实验简单,但实际上它所给予学生的感受是重要的,它为学生继续学习有关声音的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研究声音的兴趣并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提出与声音相关的问题。例:为什么声音会有这样多的变化?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落时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老师也可通过此环节了解到学生的前概念。]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以及音叉的作用。
2、学生熟悉使用音叉。 3、听大小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 要求: 请你们按照记录表上的要求使音叉发出声音并进行记录。 保持教室的安静,听声音时应将耳朵靠近音叉去听。 4、学生描述并进行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使用音叉可以引起学生对声音研究更感兴趣,能提出更多地问题。而且熟练使用音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 三、关于声音你还知道些什么?关于声音你都想了解哪些问题? 请学生把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都记录下来。 四、拓展: 1、在任何一个环境中观察和寻找声音。 2、寻找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资料。 3、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附送: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互联网搜索教案一、基本说明1模块:小学科学2年级:四年级上册3所用教材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第一个活动内容5学时数: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感知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能初步分辨声音的高低与强弱。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比较的方法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情感目标:培养好听声音的兴趣;培养细心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与合作。2、内容分析:本课时第三单元的第一个活动内容,教材分两部分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的关系.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思考。3、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熟识各种声音,对声音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经验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他们有强烈表述自己经历和体验的愿望。4、设计思路: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科学认识的高度。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准确描述音叉发出的声音,成功完成分组实验是难点。所以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采取实验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的只是启发点拨,机智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才是教师的出彩。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问题引入5’在美妙音乐《香格里拉随想》声音里,教师开始谈话:世界如此美妙,是因为有声音的存在。自然的风声、雨声、流水声,乡间的蝉鸣蛙叫,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我们本能的喜爱音乐,讨厌噪声。今天我妈就以已有的这样一种生活体验为前提展开《听听声音》的研究。停止音乐,玩“听声音,猜同学”的游戏。教师放出事先在班级同学中秘密采集的声音。学生对这些熟悉而又突然有点陌生的本班同学的声音将非常好奇,顿时兴趣高昂。通过认真听,仔细辨,然后写下同学姓名,然后兴奋得宣布自己得出答案。这个教学设计的导入,因为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认真倾听声音的课堂氛围,而且学生会琢磨思考声音:原来某某同学的声音竟然有这样的特质。因此深刻感受到“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个结论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答案。新授:教师:课件播放声音素材让学生记录,并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这些声音你都喜欢听吗?为什么?1通过这一系列的听和说,学生
倾听周围的声音6’教师:“除去刚才的声音,你平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能不能试着分分类?”教师: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刚才我们一起来倾听周围的声音,发现好听的声音一般是自然界发出的,而不好听的声音却一般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学生听声音列出声音信息来自于什么物体。2、学生给声音分类。体验到声音的多样性,感知到声音的不同。比较分辨后,感知和体验便从感性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新授: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5’教师:老师要给大家认识一种专门用来测量发声的仪器,它叫音叉。顾名思义,音叉是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它还配有一个起到放大音量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聆听老师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听完试着描述出来。教师:听过的会忘记,做过的才理解。同学们让我们来亲自验证自己听到的音叉声音吧。教师现场指导学生:怎么拿“敲击物”、“怎样听”、“怎么控制敲击用力”。教师提问:为什么对不同音叉或铁钉要用同样力度敲击?对同一个音叉或铁钉却用不同力度敲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学生在教师敲击音叉后根据听见的声音说出这种声音是高还是低的特征。他们用“叮叮”表示高音,“咚咚”表示低音。2、学生分组实验,并写下实验表格。 在实验前我非常强调了实验纪律,因为声音乱的话根本无法达到实验目的。分组实验时,由于音叉不足无法每个同学都有专门工具,所以我在分组实验中还分配了写铁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验器材的充足分配,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了。学生可以击打用蛋架固定好的大小不同的三个铁钉。其实敲击铁钉发出的声音更清脆,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更加有利于分辨声音。拓展一听电子琴的声音6’补充声音高低的听辨资料:电子琴的声音老师用电子琴弹奏的“哆来咪”,并让学生分辨不同“哆来咪”的高低强弱。在电子琴的音高和音强对比中,学生认真听,然后完成实验表格。明确声音的高低强弱。因为上面实验时声音又小又乱,一部分同学“玩”得尽兴收获却不多。为了确保探究效果我采取了这个拓展实验。教材中区别声音的高低是本课的难点,只通过大小音叉和铁钉来辨别声音的高低,对学生来说还是挺有难度,所以我借助电子琴,在琴键上弹奏声音的高低强弱,能够更加成功的突破难点。拓展二在美妙的声音中教师提问:“
感恩声音6’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教师:假如你听不到声音了,会怎么样呢?对待听不到声音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从外界回到本我,既感受声音的美,又感恩过自己拥有听声音的耳朵。教师播放一首学生爱听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深处回归自我,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在无声的世界对比想象下,学生将体会到自己是幸福的!认识到对残疾朋友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课堂总结2’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一起来回顾本课的主要知识学生回答知识要点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回顾全课,归纳总结全课,学生再次梳理加深印象四、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1、用愉快教学乐了学生,突出了主体。2、用发展性评价促进了探究,激发了学长创造性。3、教师注重了学生科学素养,胜利拓展了知识迁移。本课的教学不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也不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声音,只要能够利用比较的方法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就可。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确实是非常有趣的活动。况且在感知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分辨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是我借此了电子琴来突破,显然把难变易了。整个活动过程学生是在快乐中感受学到知识的。这节课的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又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生探究。既有知识、又有能力兴趣在,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便从感性上升到科学的高度。附:说课课件参赛教师: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锦江中心小学简红梅邮编:336400电话:18779578896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