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教学重、难点四、教学准备二、三、五、教学过程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声音产生的本质,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声音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声音的必要知识准备。2、教材处理本节内容用一课时完成。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知道了怎样与同学分组合作以及在做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实验分析能力不足,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生活经验得以丰,能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对生活中的声音作出自己的解释。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多媒体(视频《听听声音》)、实验记录表格六份图片视频表格
五、教学过程四个环节(三)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四)思维拓展、学以致用(二)动动脑筋、交流想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
六、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发出一、物体声音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物体发出了声音。观察二、听声音物体结果: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结论: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说明:模板来自百度文库图片来自百度视频来自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四、教学准备图片返回
附件:实验记录表格返回实验记录表格: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使物体发出声音?现象与结果出示鼓、钢尺、皮筋实验一现象与结果1、手指有什么感觉?2、水面有什么变化?3、水面的变化时怎样产生的?实验二现象与结果1、发声的皮筋与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2、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3、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结论:第组成员:时间: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物体发出了声音。有振动的感觉。有波纹出现。由于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皮筋在来回不断的运动,不发声的皮筋保持不动。不会。有关。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各种各样的声音》视频返回
(二)动动脑筋、交流想法想一想:问题:如何使物体发出声音?做一做:问题:怎样做物体发出了声音?怎样做物体没有发出声音?说一说:问题: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物体却发出了声音?返回
(三)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实验一实验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接触音叉,感受一下音叉的振动,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进行观察。木板上栓着两根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进行观察。分组实验,每组两个实验,各一份实验记录表。
(三)小组实验、探究新知小组交流总结:击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回到刚刚播放的视频仔细观察飞行中的蜜蜂,“嗡嗡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论: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的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返回
(四)思维拓展、学以致用学生已经知道用不同的力和击打不同的物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1、这些声音的产生是否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呢?2、想一想振动幅度的大小会与什么有关?(答案:可能与力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等有关)
(四)思维拓展、学以致用分层作业:1、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下在生活中的发声物体是怎样发声的?你是如何知道的?2、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噪音污染?3、制作一个简单的发声乐器。(要求:1、为必做,2、3、为选做。)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