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课件-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3)

ID:1074475

大小:85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式分析设计理念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 一、创设情景,制造声音二、收集事实,提出假设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四、拓展学习,思考延伸 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返回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皮筋的对比观察,借助音叉进行观察都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返回 三、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收集事实,提出假设;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四、拓展学习,思考延伸。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返回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返回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钢尺、橡筋、锣鼓、音叉、水槽、木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返回 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上课伊始,用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引领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返回 (二)收集事实,提出假设。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3)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指导学生“用力按压锣鼓,弯曲钢尺,拉伸皮筋”,观察到物体同样也受了力,也会产生运动,却并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与先前学生形成的认识产生了强烈冲突。 (5)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物体同样也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2)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讨: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返回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1﹚指导学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产生变化的原因。返回 ﹙2﹚观察木架上栓着的两根皮筋,拨动一根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让学生观察发声的皮筋与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学生同样发现由于皮筋的振动产生了声音。﹙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学生利用皮筋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返回 (四)拓展学习,思考延伸(1)体验说话时声带的振动(2)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返回 六、教学评价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所以,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返回 钢尺橡皮筋鼓发声的方法记录单1:返回 记录单2:研究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不发声时的状态鼓尺子橡皮筋返回 返回 成长卡班级姓名评价内容自 评互 评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大胆提出猜想☆☆☆☆☆☆能积极动手操作实验☆☆☆☆☆☆能愉快的与同伴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备注:如果你认为自己或同伴表现的非常好就给三颗星都涂上颜色,表现得一般就给两颗星涂上颜色,表现的不太好就给一颗星涂上颜色。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