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案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饶二小学姓名:刘妍访问链接http://wenku.baidu.com/new?fr=#通讯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小凌里7号邮编:121000联系电话:15640669879一、教案背景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音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一课时内容,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三、教学方法本课具体结构设计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活动设计突出体现了“结构模块化”、“活动自主化”的特点。因此,课教学的关键,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强调多法并举和方法创新。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五、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六、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七、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音像资料、音叉、小棒、鼓、豆子等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空瓶等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听,这都是些什么声音?(播放多媒体课件:公鸡、狗、羊、马、牛、鸟的叫声及风声、雨声、雷声等)。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形形色色的声音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诸多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教师板书:揭示课题。(二)、教学新课:1、活动一、制造声音(1)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老师不看哪组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一组合作默契,想的办法多。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同学们静下来,哪组愿意把自己的做法讲给大家听听,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请一、二个小组边演示边说一说。(2)身体部位发声不借助任何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2、活动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轻轻的敲击、拨动,鼓、尺、橡皮筋,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吹气,就可以发出声音了,这是为什么呢?声音的产生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请同学根据提示,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发现的最多。提示:1、鼓、直尺、橡皮筋等在你不动它时,它会发出声音吗?2、鼓、直尺在挤压,橡皮筋等在拉伸的情况下会发出声音吗?3、鼓、直尺、橡皮筋等在发出声音时你有什么发现?4、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学生根据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操作、共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刚才同学们做了实验,哪个小组愿意首先来展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倾听,有不同的发现请补充。
小组演示、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交流补充。得出共同的发现。(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进行描述。当学生说到与“振动”这个词的意思相近的词时,注意加以引导学生,如果学生能说出这个词就更好了!)实验记录实验器材观察的现象发声时不发声时鼓直尺橡皮筋我们的发现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让振动的物体立即停止振动,他们还能发出声音吗?亲自试一试。(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停止振动时它就不能发生了,物体发声是振动的结果。)3、活动三、进一步论证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仪器(教师出示、敲击音叉)问:听到声音了吗?看见它在振动了吗?猜一猜,他是否在振动?(学生猜测)教师演示边说明。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发出声音时物体的振动,进一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印象,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板书:振动声音)(三)、课外延伸(学生上网收集资料)
1、我们身体中还有一个器官,它很灵敏,能感觉到外界物体的振动,它是谁?(帮助学生认识鼓膜)2、会“唱”会“叫”的沙丘。(四)、总结:声音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声音也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成为声音科学的小行家。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产生振动声音 九、教学反思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起了我不少思考。1、注重实效,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把气球弄爆产生声音有没有振动,用手握住三角铁再敲击发声有没有振动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是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应该具有及时判断迅速转化的能力。对于那些能够在课堂里解决的,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由扶到放,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习得概念。对于那些一时无法在课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寻找答案。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上课时的思维积极性.更可以将课堂上的瞬间思维火花延伸到课外,培养他们爱好科学,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讲求重点,深入探讨科学学习应当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通常,科学探究一般都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这一系列过程。对于科学课来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进行深入研究。既要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也不应不加区别地面面俱到。实际上,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希望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介搜集大量资料;有的则需要他们重复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有的要求他们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同题;还有的要让学生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等等。每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取舍,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其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较好地从总体上掌控教学进程,提高教学的效率。3、活跃思维.激发潜能
学生在自主发展式的探究活动中,目的性不强,常常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一味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任其发展,学生反而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应注重在探究活动的适当环节上多加引导,让他们在开展探究话动的同时,明确了他们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使他们逐渐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节课上,对于“敲击玻璃瓶发声是否存在振动”这一问题学生难以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学生想出了借助其他物体,间接看到玻璃瓶振动这个方法。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进一步发散开来,让学生去寻找、尝试其他方法,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能动状态,对于振动产生声音又多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标》给我们提出了科学课教学的总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领会其精神内涵,以科学的态度和观念,引领学生去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科学的方法和习惯,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也是科学课的最终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