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皮石学校:何由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法、学法评价方式”“教学预案”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二课,因此我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上去分析这一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在本单元,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在本课中,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2、课与课的关系 本单元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将从《听听声音》《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保护我们的听力》这几课从声音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逐步实现的。其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是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的升华。 3、课程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让学生通过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加以描述。 4、活动分析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可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活动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再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我们用不同方式将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并不都发出声音。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第二部分: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研究发声物体的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正是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应用”五个环节。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装水的水槽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绿叶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要突出材料的结构性,便于学生观察。 五、教法、学法、评价方式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六、教学过程(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