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课题送李愿归盘谷序备课时间2020-1-9教学要求和目标1. 了解序文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作者在描述隐士所居的盘谷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教具教学步骤备注(一)、背景扫描:《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赠序:古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二)、语言文字:正音:藂茂cóng鲜少xiǎn 旄máo 翳yì便体pián轻裾jū黜陟chùzhì 趑趄zījū嗫嚅nièrú稼gǔ刑辟bì膏车gào 秣马mò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复辟/征辟/辟谷/辟邪/辟谣/辟头/大辟/开天辟地/精辟透彻bì/bì/pì/bì/pì/pī/pì/pì/pì以下情况读bì:君主恢复帝位(复辟)、授予官职(征辟);以下情况读pì:开发建设(开辟)、驳斥,排除(辟谣)、透彻(精辟)、法,刑(大辟:古代指死刑)以下情况读pī:通“劈”。夹道/夹杂/夹袄/夹被/夹肢窝/夹枪带棒jiā/jiājiá/jiá/gā/jiā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以下情况读jiā:从两旁钳住;两旁有物限制住,在两者之间;搀杂;以下情况读jiá:两层的衣服(夹袄、夹被);以下情况读gā:腋窝(夹肢窝) .便宜/便嬖/便佞/便宜行事/大腹便便pián/pián/piánbiàn/pián以下情况读biàn:方便、轻捷;以下情况读pián:轻盈 ;肚子肥大的样子;封建统治者所亲近宠爱的人(便嬖);善辩(便佞: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即就(三)、层次梳理: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声威显赫的显贵三种人物——高洁不污的隐士 趋炎附势的官迷古歌收束——祝福友人(四)、文本探究:1.重点字词:太行之阳有盘谷:山南水北,此处指山的南面;草木藂茂:聚集;居民鲜少:少;谓其环两山之间:通“为”,因为;宅幽而势阻:居,地理位置;隐者之所盘旋:盘桓,留连、逗留。则树旗旄:名词作动词,树起;罗弓矢:排列、分布;夹道而疾驰:排列在道路两侧啊;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才畯满前:通“俊”,才俊;道古今而誉盛德:称赞;清声而便体:轻盈;飘轻裾:使……飘动;衣服的前后襟;翳长袖:掩映、遮蔽;列屋而闲居:一排排房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把持权利;车服不维:束缚;黜陟不闻:官员的提升与降职;奔走于形势之途:地位、权势;足将进而趑趄:犹豫不前;口将言而嗫嚅:欲言又止的样子;触刑辟而诛戮:法律;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维子之宫:是;乐且无殃:灾祸;膏吾车兮秣吾马:涂油脂;喂;从子于盘兮:跟随。2.解释、区别“从”的含义:从子于盘兮:跟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通“纵”,缔结盟约;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听从;沛公日从百余骑《鸿门宴》:使跟从;樊哙从良坐《鸿门宴》:依傍、依靠;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从事、参与;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通“纵”,缔结盟约;是又以军法从事《教战守策》:处理,处置;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听从;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介词,由。3.感悟思考:①作者笔下的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②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③在第二节,作者陈述了哪三种人、分析作者对他们的态度。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逃之(鄙弃)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行之(肯定)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恶之(厌弃)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④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三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⑤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⑥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⑴对比: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⑵虚托手法: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⑶瑰丽而刚健的语言: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巩固案上相关内容。巩固案答案:1.C(“谓”通“为”,因为)2.C(②是作者激愤之辞,并非真正的原因,⑤讲的是钻营小人的情况,不是隐居的原因。故有②⑤项的都不对)3.D(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这句话极尽嘲讽。从全文来看,作者对贫寒的隐居生活,恰恰是心向往之的。)4.⑴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⑵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⑶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