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董邵南序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送董邵南序资料

ID:1075083

大小:23.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送董邵南序》 习题精选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慕义强仁(  ) 矧(  ) 郁(  ) 吾恶知(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      )(2)吾知其必有合也(有合:     )(3)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   )         (4)可以出而仕矣(仕:  )(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  )3.译句。(1)郁郁适兹土。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3)董生勉乎哉! 4.第(1)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概括课文三段文字的大意。(1)(2)(3)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7.文中的哪个字表明了本文的体裁,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 8.探究:猜测一下当时董邵南读了韩愈的这篇赠序还会去燕赵之地吗? 9.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表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他与唐王朝的关系。D.文章寥寥一百五十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颂的名篇。10.本文作者      ,     (朝代)文学家、哲学家。            之一。二、提高训练(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得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进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有上可以出而仕矣。”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董生举进士。(举: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慕义强仁:               )12.翻译下列句子。(1)吾知其必有合也。 (2)吾因子有所感矣。 13.第一段用            ,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失意之士的形象特点。14.文中两次写到           ,使人深深感到韩愈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和内心的焦虑。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的对比。B.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16.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17.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江南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写   ,以   衬   ;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18.“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19.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20.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锦鳞游泳”,这里的“鳞”意思是               。 【参考答案】一、基础训练1.略 2.(1)有所感而激愤  (2)有所遇,指受到赏识  (3)凭吊   (4)做官  (5)跟随  3.(1)忧郁地到燕赵这个地方去。(2)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3)董生啊,努力吧! 4.坡统摄全篇的作用,是本文立论的根据。 5.(1)董生此去河北,必有情投意合的人。(2)风俗随时代变迁,注意选择与正义的人交往。(3)指出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为国效力了。 6.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 7.序,恳切而意长。 8.言之成理即可。 9.A 10.韩愈;唐朝;唐宋八大家 二、提高训练11.(1)考(2)仰慕正义,力行仁道 12.略 13.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14.董生勉乎哉 15.D 16.A 17.静;动;动;静;晓雾;夕日 18.描绘群鸟欢叫的和悦画面,“乱鸣”以动衬静,突出江南山水的清丽自然。 19.“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20.鱼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2)、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能力目标: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情感目标:为古人才不得用鸣不平,珍惜今天才尽其能的好时机  教学设想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教学板块 朗读——研读——比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⑵ 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读本文写法。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导并提问。)   明确:本文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措辞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谓“深微屈曲”。   四、比读   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作结。)   明确: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开篇定下基调,分三层陈述,多有转折。   异:《马说》托物寄意,用“千里马”比喻贤能人才,抒发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特点是名送实劝,反话正说,既规劝董生归顺朝廷,又尊重、爱惜人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五、作业   请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横线处可填爸爸、妈妈、老师等称呼。 2、在写作中,要注意语气的表达。通过合适、得体的语气的运用,以向对方表达出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3、字数不少于600字。   附: 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 → 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 →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名送实劝   【说明】   由于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须仔细品味才能读得出来。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研读——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具体就是通过对文章语气的探讨,达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文章语气的目的;通过研读,使学生达到研语气、明主旨的目的;通过比读,使学生达到会比较、知异同的目的。教学中的这三个具体步骤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的。   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语气对文章主旨的表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重视语气的表达(因为学生一向轻视语气的作用),并使学生以后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发挥好语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朗读——研读——比读),为研究性学习夯实基础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在微生物体中,能量的释放。ATP的生成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根据最终电子受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微生物的呼吸分为发酵、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种类型。1.发酵发酵(fermentation)是指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下的质子和电子,经辅酶或辅基(主要有NAD,NADP,FAD)传递给另一有机物,最终产生一种还原性产物的生物学过程。 发酵的特点为:不需氧;有机物氧化不彻底;能量(有效电子)释放不完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酵中作为电子和质子受体的有机物是原始基质的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发酵产物是混合物,其中一部分产物的氧化程度高于原始基质,另一部分产物的氧化程度低于原始基质;又由于有机物的每次氧化都必须由相应的还原来平衡,因此原始基质既不能高度氧化,也不能高度还原,这就限制了发酵所能处理的有机废物的种类。在酒精发酵中,葡萄糖被降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产生2mol的ATP、2mol的酒精以及2mol的CO2。从能量的观点看,发酵的结果只使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不含能的稳定产物二氧化碳,另一部分葡萄糖的转化产物酒精仍然含能,依然会污染环境。不仅如此,从电子的归宿看,发酵产物酒精接纳了葡萄糖释放的全部电子,产物的耗氧能力(提供电子的能力)与葡萄糖完全一样,并没有得到任何削弱。如果就上述而论,那么发酵作为控制有机质污染的措施是毫无效果的。然而,好在某些发酵(如沼气发酵)的不稳定产物为气体(如CH。),它能从系统内逸出,不再对水体产生污染。2.好氧呼吸所谓好氧呼吸(resPiration),是指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放出的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氧的生物学过程。好氧呼吸的特点是:以氧为最终电子受体;有机物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生成ATP。由于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不再含能,也不再有释放电子的能力,因此它们不会耗氧,有机物的污染也由此消除。3.无氧呼吸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是指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下的质子和电子,经一系列电子传递体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生物学过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