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苏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2、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表达清晰而得体的特点。3、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重点】: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难点】: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2、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表达清晰而得体的特点。【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了解背景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文体介绍及解题策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两类:1、应诏陈言,称为对策2、探视献说,称为进策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3、字音整理斩刈讹豢顿眊痿蹶浸渍狎重屋乘舆狃三、资料链接(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四、文言知识归纳1
1、正字音圯上受书()刀锯鼎镬()虽有贲、育,无所复施()挟持()鲜腆而深折之()()孺子()欲自王()称其志气()善处乎祸福之间()轸念()车仆马毙()讥诮()诛戮()更相称美()社稷()江皋()2、通假字(1)卒然临之而不惊(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3)则反相贼害(《朋党论》)3、重点实虚词实词(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虚词(1)匹夫见辱(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4、古今异义(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2)千金之子(3)其身之可爱(4)其君能下人(5)非有平生之素(6)虽然,去轼(7)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8)暂相党引以为朋者(9)为人君者,可以鉴矣(10)君子则不然5、词类活用(1)其君能下人(2)臣妾于吴者(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4)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5)吾惧汝之不外饰也(6)暂相党引以为朋者(7)目为党人(8)然皆乱亡其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