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奇怪的文章,看标题,可知王参元家里不幸失火,而柳宗元不仅不慰问反而恭贺他?为什么呢?
朗读、疏通文字第一节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却非常高兴。本来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来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还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了,这就是我更要向您道喜的原因了。
1、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始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朗读、疏通第二节文字您一向小心勤奋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安宁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啊。现在却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的忧患,以至于使您震动惊惧,甚至连普通饭食的供给,也可能因此不能供应:因此我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2、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突然而至,滫瀡不给。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自然反应。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大体上,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得和失)不会一成不变。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之前,最初却处于困苦动荡不安的境地,受到种种惊吓,于是就会有水火的灾祸,受到众小人的怨恨毁谤。历经了忧劳、辛苦、变乱、动荡,然后才能取得显赫的成就,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这个道理非常宽阔无边、漫无边际,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认为这是可以相信的,所以我中间又产生了怀疑。朗读、疏通文字第三节
“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或名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1、“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然要为你开启别一扇门”。2、《塞翁失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太史公自序》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扼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太史公自序》
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可见杰出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思想者。柳宗元命运多舛,这也是一切思想者共同的命运,诗《江雪》,藏头诗,千万孤独。但是时间总能证明思想者的价值。我们后人总能隔着时间的河流与先贤对话,他们永远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凭着您能读古书,能作文章,又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您是这样有多方面才能,但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来获得显赫的功名,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有很多钱财,那些喜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顾忌别人说坏话不敢称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这是因为公正的道理难以彰明,而世人又多疑忌的缘故啊。谁要一开口,那些喜欢讥笑别人的人就会认为这个人准是得了许多贿赂。朗读、疏通第四节文字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朗读、疏通第五节文字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了您的文章,赞誉之言藏在心里大约六七年了,一直没有说出口。这是我偏爱自己却长久地违背(辜负)了公道,不只是辜负您啊。等到我在御史、尚书郎任上时,自以为有幸做了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此能够尽量说话了,打算用来显露天下不能上达的情况。然而,当我在同僚中称道您的时候,仍然有相视而暗笑的人。我实在恨自己的修养不够高洁,平时清白的名声不能确立,竟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凌驾到我身上。我经常和孟几道谈到这事,并为此感到痛心。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朗读、疏通第六节文字如今幸而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所有众人的疑惧顾虑,全都成了灰烬。大火烧黑了您的房屋,烧红了您的垣墙,来显示出您家已是一无所有了。而您的才能才可以显示,而不再受到辱没,那真实的情况也就表露出来了(您的真才实学也可以表现出来了)。这是火神对您的帮助啊。那么,我和孟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场火一个晚上给您树立的清白声誉。大火帮助您,让您的真实情况(真才实学)显现出来,使那些把赞扬您的话藏在心底的人,全都能够毫无顾忌地开口为您说话了;那些主考官,授给您官职而不再害怕了。即使想要像以前那样被人疑忌、受到讥笑,难道还能做得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寄予很大的期望,因此,最终却非常高兴啊。
3、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
4、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当时社会的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的耿介之人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振拔于流俗,更是可悲可叹;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官场口诀: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套清曲,九品头衔,十分和气。(当今有“说你行你就行----)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 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最后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贺”的理由。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古时候,各国发生灾祸,同等地位的诸侯国都对该国表示慰问。有一次许国没有这样做,君子都憎恶它。现在我所说的这些情况和古代的有些不同,所以把安慰改成了祝贺。像颜回、曾参那样奉养父母,他们从中得到的乐趣是很大的,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缺憾的呢?朗读、疏通第六节文字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您先前来信要我的文章古书,我一点也没有忘记,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寄给您而已。吴二十一从武陵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以寄一本给我。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城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样的人说说这些事,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从南面来,给您写一封信询问一下您的健康情况,(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宗元向您问好。朗读、疏通第六节文字
5.当听到朋友王参元家里失火后,柳宗元不但不去慰问,反而祝贺,还写了这封祝贺信,为什么呢?柳宗元这种看似违背常情的作法,实则是愤世嫉俗。王参元遭到诽谤而不得伸,赤贫如洗后便没有了可造谣的借口,才能得到公平待遇。作者借此既同情、安慰了朋友,又鞭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也抒发了自己受谗遭贬的郁愤。
课堂动动脑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炀:焚烧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衔:藏在心里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黔:黑色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吊:慰问C(黔:用作动词,可译为“烧焦、变黑”)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B.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非子房其谁全之?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B项中的“其”均为副词,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A①副词,可译为“竟然,却”;②副词,表判断,译为“是”。C①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代词,可译为“知识和道理”。D①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