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考网www.ykw18.com初二语文教案:《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王安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重点难点】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课文提示】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阅读课文】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课文简析】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朗读课文】第三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解释划线的词语: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 )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表示被动 )③故今具道所以。( 说 ) ④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 )⑤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2.解释下列多义词:①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为天下理财。( 替 )不为征利。( 是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3.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4.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5.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7.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8.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作者是如何驳论的?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11.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课外作业】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出师表》。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石壕吏》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多媒体显示:(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六、课堂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登岳阳楼杜 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参考答案: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写作训练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2.改写《石壕吏》。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三、开放探究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春夜喜雨杜 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悦考网www.ykw18.com
悦考网www.ykw18.com参考答案: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资料来自:悦考网www.ykw18.com悦考网www.ykw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