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答司马谏议书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聒(guō)恕(shù)壬(rén)恤(xù)胥(xū)晤(wù)庚(gēng) 2.形近字 ┏悔(huǐ)后悔┏婿(xù)女婿┏悟(wù)醒悟 ┗诲(huì)教诲┗胥(xū)胥吏┗晤(wù)会晤 3.多音字 ┏(xié)改邪归正┏(dù)硬度 邪┫度┫ ┗(yé)莫邪┗(duó)度德量力 4.词语解释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
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来往。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主张。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
事】不做任何事情。 【区区】情意诚挚。 5.文学常识真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人名),字_______,号________,封_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________”。 (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结束。 【参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荆国公唐宋八大家司马光 (2)《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变法” (3)写信的缘由驳斥谬论原因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二、课文复习 1.作者回顾 【明确】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2.题目解说 【明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3.文章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 【明确】信中主要针对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