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Sīmǎ)谏议书王安石第一页,共37页。
学习(xuéxí)目标1.诵读课文,分类归纳(guīnà)文言文基础知识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4.理解文章阐述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道理。第二页,共37页。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zhùzuò)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作家(zuòjiā)作品第三页,共37页。
文体(wéntǐ)辨析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sūzhé))、《答司马谏议书》。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第四页,共37页。
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lìtú)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第五页,共37页。
按土地(tǔdì)多少收税内容(nèiróng)目的(mùdì)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富国之法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第六页,共37页。
诵读课文(kèwén),注意字词guōchóngjìshùpìnànrénxùxūdùwùduó强聒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辟邪说难壬人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会晤度义而后动再三(zàisān)考虑。批驳(pībó)法则,计划。揣度,估量,考虑。第七页,共37页。
整体(zhěngtǐ)感知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yuányóu)。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第八页,共37页。
课文(kèwén)串讲: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窃:我私下(sīxià),谦词。每:往往,常常。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第九页,共37页。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又。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zhèyàng)做的理由。见恕:原谅我。第十页,共37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tiānxià)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tiānxià)怨谤也。儒者:这里指读书人。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征利:与民争利。以致:因而招致。第十一页,共37页。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tǎolùn)修改。举:施行,推行。辟:驳斥,抨击。难:责难。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第十二页,共37页。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gǒuqiě)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恤:忧虑,顾念。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第十三页,共37页。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悔故也。胥:相与。特:仅仅。度:计划。度(duó):估计(gūjì),考虑。是:认定做得对。第十四页,共37页。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rénmín)。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墨守。知:领教。第十五页,共37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没有机会。不任:不胜。区区:谦辞(qiāncí),用于自称。第十六页,共37页。
翻译重点(zhòngdiǎn)句子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fǎnfù)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又想到(xiǎnɡdào)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第十七页,共37页。
2、盖儒者(rúzhě)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fúhé)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第十八页,共37页。
3、今君实所以(suǒyǐ)见教者……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wèntí)(内容)。第十九页,共37页。
4、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fǎdù)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juédìng),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第二十页,共37页。
5、辟邪(bìxié)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批驳(pībó)歪理邪说,拒斥巧辩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劝谏。第二十一页,共37页。
合作(hézuò)探究第二十二页,共37页。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shénme)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tiānxià)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2、作者认为(rènwéi)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第二十三页,共37页。
“盖儒者(rúzhě)所争,尤在于名实”司马光:王安石:侵官生事(shēngshì)征利拒谏天下(tiānxià)怨谤难壬人辟邪说为天下理财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前知其如此怨诽之多,第二十四页,共37页。
3、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guāndiǎn)?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yǐzhì)天下怨谤也”(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qìshènɡ),毫不枝蔓。第二十五页,共37页。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jìnxíng)这场变法?提示(tíshì):(1)人——“习于苟且”(2)士大夫——“不恤(bù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3)上——“欲变此”第二十六页,共37页。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rènwéi)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tíshì):(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他们认为(rènwéi)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第二十七页,共37页。
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qíngxing)的原因是什么?7、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nǎxiē)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zhònɡɡuǎ),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第二十八页,共37页。
8、你觉得天下人“怨谤(yuànbànɡ)”“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9、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lìshǐ)典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biǎomíng)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第二十九页,共37页。
10、这段文字(wénzì)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xiànmèi)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第三十页,共37页。
文章主题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jiānchí)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第三十一页,共37页。
写作特点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第二,论证方法多样。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第三(dìsān),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第三十二页,共37页。
课堂(kètáng)检测第三十三页,共37页。
1.“不恤(bùxù)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A)忧愁B)顾念(gùniàn)C)怜悯D)单薄(B)第三十四页,共37页。
2.下列句中加点(jiādiǎn)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致天下(tiānxià)怨谤也致:招致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谓:认为。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列举。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仅。C第三十五页,共37页。
3.下列句中加点(jiādiǎn)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冀君实或见恕也C、终必不蒙见察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D第三十六页,共37页。
4.选出与“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nǎiwēnɡ)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D第三十七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