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的大小。第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五年级的学生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对运动的物体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有感性认识的,但对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受到到力的作用比较模糊。玩具小车是学生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对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本课中学生组装小缆车,推测与验证,进一步感受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建立改变垫圈数量就是改变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大小的观念,并认识重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2.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过程与方法1.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2.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3.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验证观点;遇到问题能尝试自己解决。三、教学重点于难点1、教学重点: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2、教学难点:建构重力的概念和对实验数据的解读。四、教学设计与意图课的开始出示几种不同类型的车,提问靠什么动力运动的,导入本课。本课活动之一:安装一辆跑起来的小缆车,主要解决绳子要多长才合适?这个问题在我提供材料时就已经解决,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提到。从试教的情况看,我觉得绳子的长度与实验桌的高度相同是最好的。此外,绳子要拴在小车的哪个部位这个问题,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都很聪明,都知道栓的位置。这样的小缆车靠什么动力运动起来?哪里来的?垫圈本身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的。学生对“垫圈本身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的回答往往是含糊不清,或有个别学生知道重力,当这里的引导感到费力费时,然后出示重力的概念,学生看文字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并要求说说生活感受到重力的例子,例如提水桶、背书包等。
第二个活动是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关系实验。活动分两部分:1.要完成“挂几个垫圈,刚好使小车运动起来”。这一活动与之前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第二部分就是推测拉力大,小车跑得快;拉力小,小车跑得慢,然后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推测。实验前通过演示实验解决以下问题:1、小缆车启动时手按的位置;2、小缆车由于惯性从桌上掉下来的问题;3、小缆车行驶一小段不动了的问题;4、如何使小车行驶的时间记录得准确些等。围绕这些个问题展开交流,以怎么做实验,要注意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之后再投影提示实验的注意点。此外,对实验数据的解读我定为是这节的一个难点,因此设想在这一点上花一些时间来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解读。针对有代表性的数据,更应抓住不放。此外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表的内容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实验为什么至少要做三次,让学生注重科学实验获取数据的重要性;“我所选择的数据”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了解实验数据的取舍要按照一定的依据,并不是随便选一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