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力的大小》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和组员合作、交流。树立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难点: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三、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2个、一小袋橡皮擦。教师准备:三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教学弹簧、一个苹果。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激趣游戏:玩弹簧。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生:弹簧师:玩过吗?生:玩过。请两位学生上来玩一下弹簧,其他同学观察谁的力气大。学生根据实际说出谁的力气大。师:你是怎样判断他的力气大的?生:弹簧受的力越大,伸长的越长。师:我们人类根据弹簧这样的特征,设计出了一种测量力的仪器,(板书,弹簧测力计)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书中就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测力计。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7页。出示实物三种弹簧测力计书中这四种,老师也带来了其中的三种,同学们看,能不能叫出名字?第一种,我们把它叫做(平板式弹簧测力计)第二种他的名字叫做手柄式弹簧测力计。第三种,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这个,他的形状像什么,圆桶形状,对,它就叫做圆筒弹簧测力计。最后这种,(叫条形盒弹簧测力计。)虽然有这么多款式的弹簧测力计,但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测量力的大小。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由那几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在学生汇报完后,PPT展示(点击部位)弹簧测力计:提环(便于手握)、指针、(指示物体力是多少)刻度板(读出力的多少)、挂钩(挂测量的物体)、弹簧(用伸缩来表示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和测量范围。师:刻度板上都标着什么呢?生:上面有“牛顿”(板书:牛顿N)师:“牛顿”是力的单位,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国际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英文字母“N”表示。师:同学们,指针的右面还有什么呢?生:还有“克力”。“GF”师:它是我们生活中常用来表示重力的单位。那么“牛顿”和“克力”两者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生:1牛等于100克力。师:刻度板上一大格表示多少牛?师:你再看一看这个刻度板的一小格代表多少牛?生:小格代表0.1牛。师:刻度板的下面还标着5N,这表示什么呢?、师:这表示什么呢?生:所测量的物体不能超过这个5牛,超过的话就会损坏测力计。师:那么我们测量的物体都必须要控制在5牛(以内)。(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感受力、估计力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和测力原理。接下来,我们先来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3牛顿的力分别有多大?小组体验(一分钟时间)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生谈感受。师:说的真好,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能估计一下一个钩码有多少牛?学生估计。2、体验先估计,再测量的过程(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台称量钩码)3、分析谬误,得出正确测量方法师:其实这个钩码所受的重力的大小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同学们测出来的数据不一样呢?生1:可能是弹簧老化了。生2:可能是指针没有指到零就去测了。师:那我们请差距最大的两个组来看看他们的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有没有都指在零。生:没有师:那怎么办?生:想办法调整到零的位置。师:那我们呆会测的时候,一定要把指针调整到0的位置。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可能是看的时候,没有看准。
师:那么怎样看,比较好呢?生:我觉得眼睛的视线和指针相平。师:同意吗?生:同意师: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拿来测量呢?生:不能师:那么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测量数量。(师引导总结,PPT出示正确测量方法1、2、3)师:那怎样做才不会超过呢?那就应该先去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强调:在测的时候,先估计,再测量)(板书:先估计,再测量) 4、实际测量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填写“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记录单”。PPT展示友情提示:1)、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2)、在测的时候,先估计,再测量。为了测量的准确性,每样物品重复测量三次。3)、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同时整理实验仪器。小组这个苹果有多少牛吗?生:2牛,1.7牛……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小组实验汇报实验记录(请学生到展台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记录结果,你有什么感受?生:通过几次测量,我估计的越来越准确了。师:你们看估计的和实际的相差还是比较多,那我们课外再去锻炼一下,相信你的估计能力会更出色。(四)课外延伸你们喜欢弹簧测力计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测力计?PPT展示课外延伸:1.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2.回家去测量自已喜爱物品的重力。板书设计测量力的大小弹簧→弹簧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
1牛≈100克力先估计,再测量(从自由感知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感性的层面全面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外部构造。)《力的测量》一课是小学自然学科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四教时的教学内容。通过前期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累积了不少有关力的感性认识。本课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引导学生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习如何对力进行测量。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自然课程一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测量力的环节中,设计四次实验让学生在自主实验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掌握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做准备。此设计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要是,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将,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机器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学启蒙阶段,教师的只能主要不在印证解说,而在启迪、指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此环节意图是好的,可是我在实验过程中,四次实验说明的内容不是很清晰,测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没有设计一个学生交流的环节,问题的解答应有学生交流后说出来,而不是老师自己总结出,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课上还有一些地方我之前没考虑到的,听课老师提出意见认为:
每次测量结果最好板演示范,在黑板上比较给学生看,再得出结果,这样会更加直观清晰。‚在前两个活动中,发现第一个活动比第二个活动难,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安排没有做到由浅入深。ƒ使用了一些过时的科学名词。比如“台风”。现在“台风”已经被“飓风”,“热带风暴”所取代,作为一名自然老师应该把最新最近的科学名词、科学概念带入课堂教学中,这点我也存在不足。在此次研讨活动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成长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好!本课的活动有三个,难度逐渐增加。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个活动。这个活动是运用所学的好的实践机会。这牵涉到测力计的刻度与橡皮筋的弹力相匹配的问题。在动手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弄清原理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本课当中制作一个测力计的大的演示模型是必要的。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个测力计制作的演示,酌情使用,以解决学生制作中的困难,打开思路。因为课时比较宽松,我有意地把这节课分成两节课来上。今天第一课时,就着重带量孩子们好好认识弹簧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通过大量的估计、测量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建立“牛顿”这个单位的概念。所以我给每个小组都分别准备了两种弹簧测力计,以利于比较观察并认识其原理、结构。然后把课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感受1牛顿,预测、实测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上!课堂感觉展开的还是比较充分和到位的,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的尽兴! 针对有些比较轻的物体用这样的测力计无法测量的问题,(这节课上孩子们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挑选物体测量的时候已经有意在回避比较轻的物体了。)下节课我准备组织孩子们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课文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制作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