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思考导学】(一)识记字音不省(xǐnɡ)所怙(hù)殁(mò)孥(nú)薨(hōnɡ)万乘(shènɡ)之相公殒(yǔn)其生窆(biǎn)尚飨(xiǎnɡ)孰谓汝遽(jù)去吾(二)文言实词1.诚①诚意,真诚。如“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又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②确实,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如果,果真,表假设,如“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相公,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2.视①视力,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祭十二郎文》)②看,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看待,如“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④比较,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3.业①功业,如“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②学业,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③继承……的事业,如“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祭十二郎文》)(三)文字通假1.羞,通“馐”,美味食物,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世,通“逝”,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3.敛,通“殓”,如“敛不凭其棺”。(四)古今异义1.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2.少年:古,青年,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今,少年儿童。
3.志气:古,神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4.几何:古,多少,如“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今,几何学的简称。5.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6.成立:古,成长立业,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今,建立,创立。(五)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强者天而病者全乎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3.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动用法,使……早死。4.将成家而致汝致:使动用法,使……来。5.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6.吾年四十,而视茫茫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六)思考领悟1.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恸欲绝?祭文末尾说“言有情而情不可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这篇祭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作者写作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悲恸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悲家世不幸。韩愈自幼失怙,“长嫂当娘”,叔侄“俱幼”,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两世一身”“惟此而已”嫂夫人辛酸悲苦之言,慈爱凄楚之态,恍如昨日。想到这些,自然泪如断线之珠,无限悲切。②悔“旅食京师”。回想多年来叔侄别多聚少,多次谋划团聚都以“不果”告终。总认为两人都还年轻,“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未料打算“成家而致汝”时噩耗传来,意成永诀,怎不痛断肝肠,追悔莫及!③叹未老先衰。白发人送黑发人,长者病者送少者强者,这本身就是悲剧惨情。作者颓相顿现,似觉来日无多,产生不如随侄儿去死的想法。④恨小病丧命。作者以为软脚病乃寻常小病,意“未始以为忧”;且又天高地迥,不知其病情和身体状况,万万没想到病魔会这么快夺去老成生命!⑤哀后辈孤苦。我叔侄辈自幼孤苦,何曾料子孙辈也如此命蹇多舛!见孤儿幼女,自是伤心惨目,哀从中来。⑥疚丧葬难周。病不知时,死不知日,葬不能抚棺尽哀,临穴凭吊,从此阴阳两世,形魂俱销。总之,韩愈悲恸欲绝不仅仅是哭死者,还是哭家世,哭自己,哭遗孤。行文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2.第五自然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三个“邪”字和三个“也”字,深情地表示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现出不得不相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3.《祭十二郎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答案:祭文作文一种特殊文体,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这种写法。而《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合作讨论】《祭十二郎文》《与陈伯之书》(见《语文读本》)、《〈指南录〉后序》(见《语文读本》)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试说说它们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不同。答案:《祭十二郎文》重在悼念亡侄,以回忆的形式寄托哀思,写得亲切感人,委曲哀婉,令人回肠荡气。《与陈伯之书》重在劝降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利害,指明出路,尤其用江南景物引起对方的故国之思,令人心悦诚服。《〈指南录〉后序》重在记叙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直抒胸臆,沉郁悲壮,令人惊心动魄。【课内同步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1.选出对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不省所怙怙:依靠B.中年兄殁南方殁:死C.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D.吾时虽能记忆虽:即使解析:“虽”应译为“虽然”。答案:D2.选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例句:惟兄嫂是依A.大王来何操?B.古之人不余欺也C.求人可使报秦者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B、D三句与例句同,C为定语后置句。答案:C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止一岁,请归取其孥。孥________(2)明年,丞相薨。薨________(3)虽万乘之公相。乘________(4)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遽________答案:(1)nú,妻子儿女的统称;(2)hōn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称“薨”;(3)shènɡ,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4)jù,急,突然。2.对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止:居留B.吾往河阳省坟墓省:探望,此处意为祭扫C.将成家而致汝致:到……去D.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停止,此处指离开解析:“致”,有“使……来”的意思。答案:C3.翻译句子。(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答案:(1)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来再接你来。(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1.古代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称呼,如文中“孩提”指2~3岁,试将以下称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①豆蔻②襁褓③古稀④束发⑤而立⑥垂髫⑦花甲⑧不惑⑨期颐顺序是(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襁褓,不满周岁;垂髫:指幼年;豆蔻:女子十三、四岁;束发,十五岁以上;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期颐,一百岁。答案:②⑥①④⑤⑧⑦③⑨2.选出下列加粗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句: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A.觉今是而昨非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是己而非人D.惟命是从解析:题干中的“是”当“这”讲,B与例句同;A.正确;C.认为正确;D.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B3.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A.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译文:像这样的小孩子,又怎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呢?B.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译文:比如说我得了软脚病,时常犯得很厉害。C.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译文:唉!难道竟然是凭借这个病而丧了你的命吗?D.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译文:东野给我写信的时候,就问使者,使者妄想编个你死的日期来回答他。解析:B.“比”为“近来”之意,读bì。软脚病,就是脚气病。C.“以”应译为“因为”。D.“妄称以应”的意思是“随便回答”。答案:A四、阅读下文,回答1~4题。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1.找出下列加粗字注释有误的一项()A.敛不凭其棺。凭:扶B.窆不临其穴。窆:葬时下棺入穴C.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同忧,忧愁D.呜呼哀哉!尚飨飨:用酒食款待,此处意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解析:“尤”为“怨恨”之意,C错误。答案:C2.选出对下列虚词意义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解析:①副词,表推测;②她们;③代词,这件事;④助词。答案:C3.选出与例句中“幸”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也必专。B.而君幸于赵王。C.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D.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解析:题干中“幸”解释为“希望”。A.幸运;B.宠幸;C.幸而;D.希望。答案:D4.选出对上文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A.文中作者说“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表达了作者对生不能与十二郎相养,死不能与十二郎相守的遗憾与愧疚。
B.从“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消极的。C.从“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可看出,作者欲承担抚养十二郎后人的职责,以告慰其在天之灵。D.全篇祭文,以沉痛笔触描述了骨肉之间生离死别之悲哀,句句是肺腑之言,而“呜呼哀哉”的反复出现,更是将作者悲痛之情推至极点,感人至深。解析:十二郎之死,令作者悔恨无穷,终身抱痛。为让死者放心,因而没有心思奔忙于人世,要去教养好遗孤。由此推知,B是错误的。答案:B【课外延伸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汝注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注:汝,袁牧之妹袁机。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远吊扬州。吊:吊唁B.阻人走报。走:跑,赶来C.又卒难明也。卒:仓猝D.然则抱此无涯之憾。涯:边际解析:“卒”是“终于”的意思。答案:C
2.选出与例句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D.汝殁以六月二日。解析:A.把;B.因;C.而;D.在……时候,与题干相同。答案:D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而齿危发秃。危:动摇B.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既……又……: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C.朔风野大。朔:大D.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屡屡:一再,屡次解析:朔,北。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南望原隰,西望栖霞。A.籍吏民,封府库。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C.图久远者,莫如西归。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解析:C项与例句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A、B、D均为名词作动词。答案:C5.翻译“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回答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既然这样,那么抱着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竟然就这样完了呢!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思念,无限的哀愁。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为治书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久之,行河南尹,寻即真。肃宗以沃野、怀朔……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剪去留,储兵积粟,以为边备。未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匿于悦第,时还其家,道元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之,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上劾悦。是时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反状稍露,悦等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遂为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魏书·酷吏传·郦道元传》)1.阅读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为治书侍御史引:引荐、推举B.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累:连续C.久之,行河南尹,寻即真寻:不久D.悦等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讽:怂恿解析:“讽”在文中是“暗中推荐”的意思。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念匿于悦第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B.①道元素有严猛之称②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C.①末几,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②除暴安良(成语)D.①蛮民诣阙讼其刻峻②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解析:A.两个“于”均为“在”的意思。B.两个“素”均为“平素、一向”。C.①任命,②除掉。D.均为“到……去”。答案:C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悦等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悦)遂为宝夤所害B.久之,(道元)行河南尹,寻即真C.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悦)卧起D.太和中,(范)为尚书主客郎解析:A.应为道元。C.应为丘念。D.应为道元。答案:B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评价郦道元为人的一组是()①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治②道元素有严猛之称③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④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⑤蛮民诣阙讼其刻峻,坐免官⑥久之,行河南尹,寻即真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③⑤解析:③表现郦道元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⑤写郦道元被劾免官。⑥记叙郦道元的升迁情况。答案:A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郦道元的父亲曾经做过青州刺史,郦道元先后担任过治书侍御史、辅国将军、黄门侍郎等职。B.郦道元对违法的人和事毫不留情,甚至敢于抵抗权贵,正因为如此,遭到权贵陷害,死于非命。C.郦道元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与汝南王悦的较量中因受雍州刺史萧宝夤的牵连而被害于阴盘驿亭。D.郦道元曾经得到御史中尉李彪的赞赏与推荐,也曾经与都督李崇共事,负责边境防务工作。解析:C项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答案:C译文: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太和年中,任尚书主客郎。由于道元执法清廉,尽心尽力,御史中尉李彪推荐他担任书侍御史。连续升任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道元以严格执法为治理政务的准则。当地有人到朝廷告发他严酷,他因而被免官。很久以后,才让他代理河南尹职务,随后正式任职。肃宗将沃野、怀朔……各镇一并改为州,这些郡县的驻防仍准许用古城邑名称。命道元兼任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划郡县的设置、人员的去留、储备粮草,作为边境防务。不久,道元被任命为安南将军、御史中尉。道元素来有威严勇猛之称。司马牧、汝南王悦宠爱近臣丘念,常与他住在一起。干预选州官,多通过丘念活动。丘念藏在王悦的家中,有时回自己的家,道元逮捕丘念,把他投入监牢。王悦禀告灵太后请求保全丘念,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道元冒死抗命,并趁机揭发王悦的罪行。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已稍露形迹,王悦等人进谏朝廷派遣道元为关右大使,不久被萧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道元好学,广泛阅览奇书。为《水经》撰写40卷注,撰写《本志》13篇,文作《七聘》以及其他许多文章,都流传于世。然而,兄弟不能和睦相处,相互多猜忌,被当时舆论看不起。【研究性学习】一、关于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1.生平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2.思想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3.文学主张与创作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了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于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二、《祭十二郎文》赏析(敏译)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庭、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到韶州(现在广东韶关)。韩愈回到故乡后,适逢中原战乱,遂到江南宣城避难,这就是祭文中所说的“又与汝就食江南”。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嫂嫂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十九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己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自“诚知其如此”
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这一大段可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着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着痛悔,又深入一层,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在这一小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接着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准是传的信不确切。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语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自“汝去年书云”起,至文末,包含几个小段:一是用回叙的手法,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二是对于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三是表示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的心迹;最后则是深切的寄哀。在这一小段中,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一高潮。祭文接着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宝贵,只求在伊、颍河(皆在现在的河南境内)旁买上几顷地,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属叙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尚飨”,是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意谓请你来享受这祭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