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3教案教科版一、教材简析:本课承接前一课的探究,让学生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本课内容从思维的发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完整。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科学概念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根据以上理念,本课教学内容在层次上相应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当学生在上一课测量了上浮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时,很自然的会产生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教科书第15页提供了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井中提水时,在水中的水桶总是比离开水面的水桶要轻,这是什么原因?教科书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学生也没有直接经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实验验证,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完成。并让学生养成用示意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科书中设计了下沉物体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的测量项目,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物体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和烧杯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重力-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这样在完成这个实验后可以自然引入到下一个实验: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吗?并设计一个实验:分析测量的排开的水量和浮力的大小对比,得出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也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第三部分: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教科书提出让学生用示意图画出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的受力情况,这种情况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教师可以参考在这里作为一个知识拓展。“把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木块同时完全浸入水中,你们猜会发生什么现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要求学生用图示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沉浮现象与浮力的关系,构建起正确的概念。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在学生已经探究过同一种材料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物体排开的水量变化与浮力变化的关系、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研究之后进行的。学生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后已经比较容易理解。对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没有把握。但是,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验,如游泳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会被水托起来。这些经验提醒学生,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反之则上浮。(二)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100毫升的烧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细线、记录表烧杯刻度不够精细可根据刻度等分自制刻度标或选用精确刻度杯教学流程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学生体验活动,感受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如果物体下沉了,它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2.生交流:猜测、说明理由。引导:在生活中我们提取井水的时候会感受到在水桶离开水的时候桶变的重了,这是为什么呢?3.现在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下沉的钩码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方案。(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种方案,侧向与画示意图,为后面活动做铺垫)方案1:用文字说明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们的想法。提示:1.可以选用桌上的材料来设计;2.要有说服力,比如用数据。方案2: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要求:以图为主,如果需要,可以用文字来说明。(1)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师巡视。引导:如果学生在设计上存在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导:1.钩码在空气中会有多重;2.钩码在水中会有多重。3.这两个重量有变化吗?(2) 利用实物展台交流设计方案。师生交流,评选较合理的设计方案。4.教师演示实验,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大小和沉入水中的钩码的重力大小,学生观察数据比较,分析下沉的钩码在水中会受到浮力吗?5.形成“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认识,引导得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二)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1.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吗?(1)顺势(总结出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所有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都是一样大的吗?(2)学生交流。(不一样的可能性大)(3)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变化呢?(4)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概括出物体下沉的两种情况。A.物体正在下沉:一个物体(为效果明显,可选用体积稍大的物体)1.小部分浸入水中;2.大部分浸入水中;3.全部浸入水中;B.物体已经下沉: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物体(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4)能用测力计测出它们的浮力大小吗?怎么测?(酌情看是否演示)(5)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15页表格。(6)测量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及排开的水量,填写16页表格。2.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师: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下沉的物体的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师: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石块放在水中是下沉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重力>浮力 石块下沉2.师: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它在水中是上浮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重力<浮力 塑料块上浮3.学生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情况。4.全班交流,师板演、引导,明确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沉浮情况。(四)作业完成作业本中作业,时间允许可在课内完成并指导。板书设计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浮力>重力上浮浮力<重力下沉课外活动学生探究“当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会怎样?”生成预见1.活动一中要希望达成两个目的:1.全体学生统一认识: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在水中的重力,为后续探究准备。教师要注意引导。2.在学生测量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探究活动中,有可能会不注重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要注意建立前后联系,尽量减少操作技能上带来的障碍。课堂评估1.学生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方法是否准确熟练。2.学生观察实验中的记录数据是否真实完整。3.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示准确地解释物体的沉浮规律。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1教学反思教科版基于《沉和浮》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比较难,我就将这一课分成两课时来上。因为有了前一课《浮力》的基础,孩子们明白了浮力的测量方法,了解了上浮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并且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排开水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
既然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在复习了泡沫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后就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料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让你们感觉到或认识到下沉的物体的确会受到水的浮力?可班里没一位同学举手,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于是便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要擅于观察擅于发现。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我就让他们现场体验。拿着勾码,感觉下它的重量,接着将勾码放进水中再次感觉下它的重量,比较勾码的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小体验同学们都感觉到勾码放进水里变轻了。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证明勾码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这个实验设计很简单,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想出了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方法证明了刚才的推测,而且还引出了浸入水的体积和浮力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与浸入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其实实验本身不难,操作的难度也不大。可因为在实验之前没有将实验操作要求和实验表格的内容说清楚,导致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还处于朦胧状态,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这节课出现的最大错误。再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如我上的这一课中,需要用到体积这一概念,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这一点我在上课之前没注意到,因此影响到了学生的新课学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将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这样就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