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训练题及译文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谴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注释:①用事者:执政的人,这里指王叔文,想改革当时的政治,任用了柳宗元等新进人士。②泛滥停蓄:形容学问渊博,知识深厚。③子本:子钱(利息)和本钱。侔:相等。④佣:指奴婢应得的工钱。1.韩愈和柳宗元并称“__________”,是唐代“___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本:子息,利息 B.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引手:伸出援手 C.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立就:很快成功 D.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经纪:经管料理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7
C.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这篇文章着重写了柳子厚的高尚品行和治理地方的政绩。选出分别表现子厚“人品”和“政绩”的一组A.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B. 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C.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D. 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子厚在任柳州刺史时发现这个地方陋习甚重,百姓不幸,于是在这里设置各种教令禁令,为他们出谋划策,使不少人免除沦为奴婢的苦难。B.柳子厚被遣柳州时,刘梦得也同时被遣播州,播州偏远,加上刘梦得老母在身边,柳子厚深表同情,于是上疏拿自己的柳州和梦得的播州进行了调换。C.柳子厚在得知刘梦得的不幸遭遇时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和当时社会上那种平时称兄道弟,遇利害时尔虞我诈,落井下石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D.柳子厚仕途坎坷,一生不得志,在贫困中死去;河东裴行立重然诺,他与柳子厚交情深厚,不惜费用,亲自为柳子厚操办后事,让柳子厚得以归葬祖先墓侧。6.本文第二、三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和_______。(2分)7.下列有关柳子厚说法不符文意的一项是(3分)A.柳子厚少有才学,考取进士。常写文章发表见识高远的议论。B.在柳州刺史任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受到百姓拥戴。C.设法改变柳州居民用子女作抵押借钱的做法,并被观察史推广实行。D.同情刘禹锡处境,冒险为他说情,愿意自己替他而改任播州。8.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柳子厚的为人风范?9.从表达方式看,文章的特点是□□□□。(2分)10.你对文中“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自肆于山水间肆:尽情享受B.其俗以男女质钱质:抵押C.请于朝,将拜疏拜:授官D.亦可以少愧矣少:略微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出入经史百子B.为词章,泛滥停蓄C.虽重得罪,死不恨D.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13.下列语句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因其土俗 B.以无辞以白其大人 因拔刀斫前奏案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且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D.乃士穷乃见节义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4.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宗元高风亮节的一项是( )①吾不忍梦得之穷④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7
②子厚与设方计⑤虽重得罪,死不恨③请于朝,愿以柳易播⑥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⑤D.④⑤⑥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柳宗元早年博览群书,辩才无碍,见识高迈,名声远扬,显贵政要争着使他成为自己的门生。B.衡山和湘水以南应考进士的人,都拜子厚为师,曾受其点拨的学子的文章均很出色。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移风易俗,制定了有效稳妥的措施,废除了男女质钱的陋俗,受到百姓拥护。D.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结果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译文: (2)此宜禽兽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译文: 答案提示:1.韩柳,古文2.A(子本,利息和本金)3.C(A第一个“因”是“根据”,第二个是“于是”B两个“而”分别表示递进和修饰;C两个“以”释为介词“用”D两个“之”前一个用于主谓词组中取消主谓句子的独立,后一个是指示代词“这类”)4.C(表现人品主要是第二段写子厚同情梦得愿意以柳易播的事情;表现政绩主要是第一段写子厚治理柳州的事情。)5.B(原文是准备上疏,并没有成为事实。)6.才学出众,名声大振;担任刺史,执政为民。7.A8.博学多才;执政为民;急人之难,交友的节义。9.先叙后议(或叙议结合)10.作者以当时势利小人互相倾轧,反衬出柳子厚急人之难的高尚品格;但也流露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视,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11.C(C拜:敬词)12.D(A.出入:征引;B.泛滥:借水之横溢喻学问广博,气势纵横;C.得罪:获罪)13.C(A.因:依据|于是;B.以:来,连词|用介词;C.且:况且;D.乃:才|竟然)14.C(②表现柳宗元的政绩及其人道主义精神;④表现柳宗元的才华;⑥写作者所处时代的小人的拙劣表现)15.D(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16.(1)观察使向其他地方推行了这种做法,将近一年,幸免脱身而回家的有近千人。(下:下达、颁布)(2)这本应是禽兽都不忍心做的事,但是那些人还自以为自己有心计,听到子厚这高风亮节的故事,也该感到些许羞愧吧![译文]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7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当年他被召入京都而后又被贬出任地方刺史时,中山刘梦得也在被遣之列,要贬到播州。子厚流泪说:“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且刘梦得有老母在身边,我实在不忍心看刘梦得的窘况,他将跟老母亲怎么讲呢?况且实在没有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于是向朝廷为刘梦得求情,并且准备向皇帝上疏,表示自己愿意用柳州和他的播州交换,即使加重获罪,死也不遗憾。正好碰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上报皇帝,梦得因此改换为连州刺史。啊!君子困窘时才能显现出他们高尚的节义。如今平居生活中的人们相互敬重仰慕,酒肉相娱,互相吹捧,谦虚的巴结讨好,表白自己的真心,指着太阳流泪发誓说生死之交,决不背弃,真的好象完全可信。一旦面对小小的利害关系,就算小的和毛发一般,立马翻脸好像从不认识,有如见人落下陷阱,不仅不伸手救援,反而挤压他,还往下扔下石头,这种的人社会上比比皆是。这本应是禽兽都不忍心做的事,但是那些人还自以为自己有心计,听到子厚这高风亮节的故事,也该感到些许羞愧吧!子厚从前年轻时,做事敢作敢为,很少考虑自己,不顾一切,自认为功业可以很快建立,所以遭遇排挤被朝廷罢黜,以致在贫困中郁郁而死。才学不被重用,主张无法推行。如果子厚在朝廷时能够谨慎行事,被罢免后有人肯举荐他,那么必将被朝廷反复起用,但是,柳子厚被罢免时间不是很久,穷困不是到了极限,即使又能出人头地,那他的文学辞赋,必不能尽心写作,以致让后人传诵这是不需怀疑的。即使子厚在政治上一帆风顺,也不过担任朝廷将相。用仕途的顺畅来换他现在文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哪一方面划得来,人们一定看的十分清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安葬在故乡万年祖先的墓地里。一切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裴行立先生。裴行立有节操气概,重信用,与子厚交情很深,子厚也曾为他尽过力。最后竟然是依靠他的力量把子厚安葬在家乡先人墓地。舅弟卢遵性格严谨,勤学好问。自从子厚被贬出后,卢遵就跟随子厚并且举家随迁,一直到子厚去世,也不离开。既随往万年安葬子厚,又打算帮忙料理子厚的家事,差不多达到了所谓能有始有终的地步。7
《方山子传》训练题及译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宗:推崇,归附。⑤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⑦使酒:酗酒任性。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傥:倘或。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庵居蔬食庵:在小草屋(B)余既耸然异之异:感到惊奇(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D)岁得帛千匹岁:每年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C.①此岂无得而然哉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②然志犹未已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A①⑤B②③C④⑥D⑦⑧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过岐亭,适见焉。(2分)(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3分)(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答案提示:1、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2、A(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于”:介词,在。\介词,比。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3、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7
4、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5、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⑵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6.C(从:使……跟从。“从两骑”可译为“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7.D(犹:副词,还。A乃:副词,就;副词,竟,竟然;B因:连词,于是;介词,趁着,顺着。C哉:吗,表反诘语气;助词,啊,表感叹语气。)8.B(①④⑦句都是写方山子“少时”的志趣行事的,与题干所言“壮有大志,晚乃归隐”不符。)9.A(“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晚年穿戴奇特,与“当了隐士”没有必然联系。)10.(1)译:路过(经过)岐亭,正好遇上他。(重点理解:“适”1分;句意1分)(2)译:方山子惊讶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也到这里来。(重点理解:“矍然”“所以”,各1分;句意1分)(3)译:偏偏来到这荒僻的山中,难道没有得到较高的造诣和修养就能做到这一点吗?(重点理解:“岂……哉”“得”,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