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4教案教科版教学内容:教科版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设计意图:《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知识部分。从教材编写来看,如果认为只有地球自转会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是不真实、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太阳转;3.地球绕太阳转;4.太阳绕着地球转。教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设想各种引起昼夜现象的可能,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本课执教时试图以“课前调查、课中感知、深化体验、模拟实验”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把探究问题前置,通过充分的课前调查,让学生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回答,力求改变传统的课上出示问题后“逼”着学生思考几分钟,便匆匆汇报的虚假探究活动,也有利于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前,让学生对各种解释进行充分地体验,一方面获得对“地球自转、公转”等操作性概念,同时为正确的模拟实验埋下“伏笔”,是一种更直观有效的指导。在模拟实验结束后,好像这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没有匆忙地给出探究结论,并引起学生新的争论,把探究的结论置后,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的后续学习中作进一步研究。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照顾了单元活动的结构,显得真实可信。教学目标: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猜测。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测进行体验、验证,培养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小组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准备:地球仪(贴红星)、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预设教学过程:一、交流猜测师:我们课前调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生交流:(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二、体验太阳、地球的不同转法(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3)地球绕着太阳转。三、模拟实验1.刚才我们把人当地球在转,如果换成是小球,你会转吗?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提出了4种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3.引入模拟实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4.出示实验建议:(1)找出地球仪上作标记的红星,作为研究的对象;(2)做一做,仔细观察,看红星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3)把你的判断记在表格中。5.小组实验,老师巡视。四、实验交流1.汇报要求(1)边做边讲。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并根据实验情况,判断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2)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自己的观点。2.小组上前边做边讲,其他同学补充。五、产生新的怀疑,争论1.通过模拟实验,四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2.学生说观点、理由。六、小结、拓展 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昼夜交替现象5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2两课改编。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二)教学对象分析我校是如皋市如城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三)教学环境分析因为本课是教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所以选择在科学实验室进行教学,并配上多媒体教学设施。二、教学目标1.形成的科学概念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②“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③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2.过程与方法①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②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③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地球等天体的运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②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成因及地球自转方向。教学难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设计1.观察生活现象,导入探究主题通过图片演示:地球上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运用flash动画形式体现。通过图片演示,形象地展示了某一地区昼夜变化的场景,大大缩短了时空变化的速度,突破时空限制,将所要描述的内容具体化。)2.猜想、探究昼夜成因①展示学生猜想过程,思考猜想的合理性;②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运用flash动画形式体现。通过三维动画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各种假设,有效提高学生建模的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昼夜成因”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为学生下一步设计模拟实验提供模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初次设计模拟实验的难度,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可行性。)③播放资料,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通过PPT形式展示。通过动画再现“地心说”与“日心说”,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让学生感受科学史的神奇与多彩,避免了空洞的文字说教,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思维,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
3.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演示人坐在向前行驶的火车里,观察路旁的树的运动,初步知道景物视觉上运动方向与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让学生坐在转椅上观察周围的物体,观察到转椅转动的方向和周围的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然后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培养学生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运用flash动画形式体现。通过动画再现火车与路边景物的相对运动,将场景从生活中引入课堂,加大了对比的效果,增强了证据的说服力。与此同时借助数码相机对着太阳拍摄,就如同在地球上装了一只眼睛看太阳,这样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再结合北京和拉萨两座城市“谁先会出现黎明”这一生活经验,就很容易推导出地球的“自西向东”旋转的结论。揭示出地球自转与太阳视运动之间的关系。)4.总结提升,形成科学概念通过猜测及两种学说的观点验证,形成昼夜变化的科学原因及地球自转方向的概念。5.引发思考,拓展延伸通过课堂的学习,自然而然引发了学生对地球与太阳间相对运动的思考,课后可通过网上查找及发送Email,给学生“探究”的余地,随时与老师交流,把课堂向外延伸。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