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设计Ø 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Ø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Ø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Ø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老师搜集了两个城市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什么城市?(北京、乌鲁木齐)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1、因为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通常可以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谁先迎来黎明。给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先想一想,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另外,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然后把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情况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模拟实验记录单请把你们组转动地球仪的方向在地球仪上用箭头画出来?我们组发现,先迎来黎明。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1、为了帮助我们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3)乘坐旋转木马,大转盘,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你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个同学把规律记录到记录单二中。科学记录单二上面的几种运动现象,我们能得出的规律是:(4)推想:乘上转椅,看到周围的景物是在顺时针旋转,你的转椅应该往哪个方向旋转?为什么?再请几位学生在转椅上体验。(5)现在我们假想这是一把地球大转椅,我们每天看到地球周围有哪些星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向如何?(自东向西),由此,你们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四、认识世界时区图1、确定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现在你们能判断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再次让地球仪自转起来。2、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几小时呢?也就是说,北京迎来黎明了,乌鲁木齐要再过几小时才能迎来黎明呢?3、这个问题我们请世界时区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出示世界时区图。从图上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的时间相差几小时?4、介绍世界时区图:为什么世界时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算出各个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了多少呢?(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图呢?)五、课堂总结总结地球运动的几个特点:运动方向和方式、周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课题2.1折形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具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新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讨论。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物体。薄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其承受力大小也不相同。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四、拓展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4、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