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案例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l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l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本课主要有两个大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杠杆的认识。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医用棉花团,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来强化对杠杆的认识。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工作的原理。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l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l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本课一开始,我便通过“尝物游戏”让学生知道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可以熟吃。并顺势导入课题,使得课亦始,趣已生,并将学生迅速带到了知识大门的台阶前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的形式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讲授教给学生。学生对生熟食物并不陌生,但并没有真正的研究过,并没有注意过它门由生到熟发生哪些变化。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下,自己推测、观察、研究、体验,这符合科学认知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六年级的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科学概念认识什么是杠杆,知道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知道杠杆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种类型杠杆的认识。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并规纳杠杆的工作原理。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设计:出示奶粉盒(奶粉盒盖子往往紧扣的)。师:你们能在一分钟内用手把听装奶粉盒打开吗?生:能。师:那就叫力气最大的那位同学上台把它打开?师:感觉怎么样?生:我的手都掰疼了,它还是不动。学生用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打开。生:老师,给我一个钉子,或者给我一把剪刀,我就能打开它?师:请下面同学借给他一把剪刀,看他如何打开奶粉盒的盖子。生:演示。师:你们观察到了他是怎么打开的?请你来描述一下。生1:我们发现当我们用力往下按时,另一端会往上翘。生2:靠在盖子边上的一点是不动的。……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师:看来合理利用工具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像这位同学用撬盖子一样的装置,我们就叫他杠杆。(引出科学概念)活动探究一设计:认识杠杆(一)杠杆的三要素认识师:要研究杠杆。首先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出示教材撬石块的图片,边演示边讲解)我们人要使力的那个点,叫用力点,如刚才剪刀拿的部位,图上人手用力往下按的部位。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如图上用小石块垫着的部位。阻止你用力,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如奶粉盒盖子、大石块和我们所用的工具相接触的地方。(二)认识更多的杠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杠杆和其它简单工具的区分。师:(出示跷跷板图)你能找出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生:中间的那个点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分不清。
师:跷跷板的一边是用力点,那另一边就是阻力点。跟据图所示,小男孩应往下用力,所以说小男孩的这一边是作为用力点,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吧!生:同意。师:(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图片)你能找出这个杠杆中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吗?生:我找到了三个点:压杆最外端手压的地方是用力点,边缘起支撑作用的是支点,在里面和活塞相连的是阻力点。师:(出示一钉有铁钉的木板)谁能帮我拔出铁钉?一生上讲台用手拔,拔不出。生:羊角榔头师:(出示羊角榔头)试试用羊角榔头拔钉子(一生上台操作,拔出铁钉。)师:其实这个装置也是杠杆,是变形后的杠杆,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是应用变形杠杆的。师:能说说羊角榔头拔钉子时,杠杆的三个位置在哪里吗?生:上台指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师:我还有一东西——钳子,这是不是杠杆呢?生:这是杠杆。师:说说你的理由。生:钳子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学生上台指出)师:出示剪刀,这个是杠杆吗?为什么?生:这是杠杆,因为剪刀的剪口是阻力点,把手的地方是用力点,围着转动的那是支点。师:天平是杠杆吗?生:天平是杠杆。因为它也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上台指出)师: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杠杆吗?生:不是吧,因为我找不出那三个点。师:出示擀面棍,认识它吗?生:不认识。生:认识,是用来做饺子时擀面用的。师:这是擀面棍,它是杠杆吗?生:不是杠杆,因为擀面时,找不出它的三个点。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只要看这种机械是否有三个点,如果能找到这三个点,那这种机械一定是杠杆。不能找出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不是杠杆。探究活动二设计:研究杠杆的秘密。在刚才我们发现用撬棍撬起重物可以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一定是省力的吗?怎样做才能省力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杠杆尺。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结构。介绍其使用方法。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也就是在杠杆中的阻力点;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也就是我们在杠杆中的用力点所用的力。中间围绕转的那个点就是支点。举例说明杠杆尺的使用。
左:阻力点右:用力点实验操作方法:分别在左边各个位置放1至4个不同的钩码,为了让它平衡,在右边要放几个?完成实验数据表。学生完成实验。师:把那些(用力点)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找规律。通过学生分析整理数据,总结出经验。总结得出省力杠杆的特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费力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的特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拓展。生活中更多的应用杠杆原理。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利用杠杆原理来做事的,同学们课后动脑筋找一找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采用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设计:杠杆的科学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阻力点 支点 用力点杠杆作用: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l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l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l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l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上本课之前,根据教学参考是一课时内要完成的。根据我一个班上下来,根本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设计,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将这课内容分成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前半部分加之“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第二课时是实验研究及相应的拓展。在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以后,我力图突出两要点:第一,通过我的精心引导下,学生能自主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这么一调整,我发现学生对杠杆的理解更透彻了!注重学生的体验活动为突出学生在科学课中的主体性,我特别注重突出“体验”,在探究活动一和二中分别都有很大的体现。如羊角榔头拔钉子活动,跷跷板的三个点的研究,杠杆尺的研究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研究活动。正是这些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头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活泼生动的应用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汇报交流注重引导汇报也是一个难点,我在第二个班的教学时,发现学生汇报时出现了几个题: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汇报时出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很少来倾听。汇报表达交流不清楚。根据前一个班出现的情况,我在下个班级教学时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于是让学生先找出杠杆尺右边用的钩码数量较少的情况,让学生分析右边用钩码的特点,然后发现右边作为用力点用力少,但距离离支点远,从而判断出这种情况下杠杆省力。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判断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的特点。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又减少了一大堆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减小的探究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