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故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杠杆,寻找杠杆的三个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第二课时重点研究杠杆的秘密,分析出杠杆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距离的关系。◆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材料准备:教师:天平一架、剪刀一把、杠杆尺一把、钩码一盒、演示PPT学生:每组一把杠杆尺、钩码2盒、记录表一张、课外探究作业纸每人一张、学具杠杆尺每人一把、回形针每人一袋◆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5分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简单机械——杠杆。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工具是杠杆?
2.杠杆有很重要的三个点,是哪三个点?你们能找到吗?老师拿出一架天平或者剪刀让学生指出三点。3.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杠杆。一、介绍杠杆尺,明确实验要求(10分钟)1今天的研究,我们要借助一样工具,它叫杠杆尺。(出示杠杆尺)它也是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第十格挂2个钩码),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水平,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2老师用力把钩码撬起来。我用了大的力呢?你知道吗?那怎么才能知道呢?对,可以用钩码来表示,你们觉得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水平。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为了,实验结束后交流方便。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水平(强调示范什么算水平)。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2次。杠杆尺水平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次挂出一种水平都要及时记录。
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15分钟)1发放杠杆尺和记录表2学生实验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二、汇报交流(8分钟)哪个小组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实验的结果。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出示记录表,交流。及时处理异常数据。板书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