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3 导语: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又是怎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3,欢迎阅读参考。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描绘了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鲁迅的杂文深刻反映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正像同学们所讲,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高度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走进文本: 1.文题阐释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 生活琐事。 2.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鲁迅先生的离世,令作者万分悲痛。三年后,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写下此文,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景仰、思念之情融于娓娓的倾诉中。 3.预习检查:读准字音 4.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生活场景?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最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生活场景(略) 印象深刻的细节: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爽朗乐观、率真可亲、平易近人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拉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敏捷性急坚毅 (3)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她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曾经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 5.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对鲁迅先生的全新认识。(开朗、性急、博学幽默、平易近人、惜时、勤奋、有科学精神、推崇个性解放等) 6.教师小结:本文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材料组织详略得当。全文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7.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选择你身边最熟悉的人,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附推荐作品: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附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学情分析: 因为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学习本文,让我们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本课生字,新词。 2、情朗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过程与方法: 1、文,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写了几件事。 2、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概括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难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教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熟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引入 1、从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文主要是介绍鲁迅先生的。对于鲁迅先生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鲁迅的故事。 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随作者萧红走近鲁迅先生,看看在萧红的印象中,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课题:回忆鲁迅先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2)、交流互动,学习并掌握“嗽、济、剖、铿锵、踌躇、殃”几个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默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4分钟后汇报) 不济解剖踌躇遭殃
1、指名认读。 2、齐读生字词。 3、理解词义。 不济:时运不济时机和命运不佳。 解剖:为了研究人体或动植物体各器官的组织构造,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严于~自己。 踌躇:犹豫,迟疑不决。 遭殃:遭受灾殃 汇报。 第二循环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诵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分钟后汇报) 1、阅读课文。 2、汇报。 (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 反复诵读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你感受到鲁迅是怎样的一个 人?(5分钟后汇报)
1、自由诵读课文。 2、同桌讨论交流。 3、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幽默,开朗,率真,干练,不拘小节,和我们印象中的严厉,坚强无畏是那么的不一样,这正是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 自由朗读1---3自然段。 六、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两遍。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26、回忆鲁迅先生 笑的特点 走路的样子做事风风火火,不拖泥带水,不拘小节 不大注意人的衣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总结全文,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作者对鲁迅先生笑,走路,对他衣着的关注等方面的描写,了解到鲁迅是一个幽默,开朗,率真,干练,不拘小节的人。 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作者记叙了哪几件有关鲁迅先生的事情?(学生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本文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我会仿写本文的人物细节性描写。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反应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钟后汇报) 1、自由诵读。 2、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3、汇报结果。 幽默,性格开朗,对待年轻人热情,平易近人。 第二循环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 文中哪几段写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1、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诵读。 (2)勾画,自由分享,交流。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看法。 (4)汇报。 教师总结: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字潦草提出批评,作者用了一个“深恶痛绝”来说明鲁迅先生对这些年轻人得缺点是痛恨的,提出的批评是毫不留情的,认真读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人的关爱。这不矛盾,更体现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并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5分钟后汇报) 1、自由读课文。 2、同桌讨论交流心得。 3、汇报。
“鬼”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是立场有错误的文化人。 所谓“踢鬼”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那些思想落后和立场有错误的文化人可以改过自新。 结合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天晴了,太阳出来了”一句的含义。当时社会很黑暗,让人很压抑,这句话一语双关,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朗读全篇课文。 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作业 1、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念给大家听一听。 3、师生共同评价。 板书设计: 26、回忆鲁迅先生 待客——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读信——关心青年爱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学勇敢无畏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