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塔一、 教学目标:1、 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2、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3、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塔的形状与结构是如何保持塔的稳定的科学原理。三、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明晰的、有条理的探究引导。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每组若干大小相同的胡萝卜粒和数根牙签等五、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1、师出示课件引入几幅塔的图片。2、观察这些图片,它们的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汇报交流。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5、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研究)二、猜测可能让塔倒下的有哪些因素。1、你们认为可能什么原因会让高塔倒下?
2、小组简单讨论,汇报交流。3、教师将一些主要的原因板书黑板上(风力、地震、塔基不稳等)三、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1、师:有这么多原因可能让塔倒下,那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想的。教师将一些学生汇报的表格简单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四、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实验)2、教师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3、师: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倒?4、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塑料瓶的放置方式稳定性表现5、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将一些学生汇报的表格简单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些好办法的共同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五、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师提供材料:若干大小相同的胡萝卜粒和数根牙签。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看哪组能够建立一个又高又稳的“塔“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要公平合理地比较哪组的“塔”最稳,该怎么办?讨论采用合理的办法,建议采用调节木板做成的斜面倾角的大小来评价“塔”的稳定性。)六、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1、现在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与先前的猜想比较一下,哪些猜想得到证实,哪些猜想证明是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2、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七、本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板书: 塔的研究 高 稳固不倒 }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更高 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