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植物》课后反思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寻找周围的植物,分组进行分类,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定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地球上植物种类繁多,教科书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并且领悟到分类是研究植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认识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保护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过这课的研究学习,也是环保教育的很好契机,教育孩子友好的对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个成员。学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植物可以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也知道了这些植物是怎样进行分类的。同时了解植物在给我们人类做贡献自然界多种多样的植物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而且他们在不断的制造氧气共给人们呼吸,我们应该爱护这些植物,珍惜这大自然的一切。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我们常说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和漠视了细节之处,其实在每一个细节之处都要注重实证意识的培养。所谓“一叶一世界,一沙一乾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科学教师,要建立“细节优势”,舒展教学智慧,在头脑里至始至终都把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放在了首位,在细节中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教学一开始,在说说校园里印象最深的植物这一环节中,当学生回答:“我在校园里见过雪松、葱兰”时,我要追问了一句:“你在哪里见过雪松?”“葱兰又长在哪里?”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说话要有根有据,而不能凭想象猜测。紧接着,以照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学校的各个角落,各种类别的植物。在给植物分类这一环节中,有学生提出,可以把这10种植物分为开花的和不开花的,其中雪松是属于不开花植物。问题一提出,便得到了班中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于是我又追问,“你们怎么知道雪松是不开花的?”学生回答说:“在公园里就有一棵雪松,可我们都看了好几年了,却从来没有见过它开花。”同学们的这种认识和反映在我意料当中,课前我也进行了一番的准备。于是我首先表扬了他们,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雪松是开花的植物,并解释了看不到这棵雪松开花的原因,紧接着又向同学们展示了雪松开花的图片。我希望通过对这一细节的处理,培养学生的质疑,实证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即使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也常常是不全面的。认识事物,学习科学,是复杂地,是严密的,除了观察也需要多渠道地收集证据,需要把工作做得更细致。这样才能更科学、更理性、更全面地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而减少甚至避免盲人摸象的现象。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认识不开花的植物时(其中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我尽量地为学生提供我们身边常见的不开花植物。当出示某样植物时,我总要不厌烦地跟学生说明这种植物来源于哪里,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科学的学习就需要实实在在,严严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