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走近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其原名为“旧事重提”。内容大多是回忆鲁迅童年、少年的生活,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鲁迅与海婴
鲁迅一家
鲁迅少年读书处——三味书屋
绍兴鲁迅祖居大门
鲁迅祖居德寿堂
绍兴鲁迅故居大门
《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
袋子似的帝江南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山海经西山经》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山海经》其他插图骄虫泰山计蒙
文鳐鱼
《帝禹山河图》局部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朗读
初读课文,评说一个人物“长妈妈”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从中可看出她怎样的社会地位?她不姓“长”;她长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她的身高;先前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工被称为“阿长”,真“阿长”回去后,她来顶替了,人们就用原来对别人的称呼称她为“阿长”。从这些可以看出她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阿长有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可以看出阿长喜欢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人死了要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烦琐、迷信但又真诚和善良。
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我们从她的讲述中却看到了她的无知、淳朴。
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参考示例: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细读课文,体悟一种情感从你们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呢?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有变化的:不大佩服—不耐烦—产生敬意—新的敬意
课文第1~17段多写阿长的不好,写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你怎样理解阿长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作者最终要表达自己对阿长什么样的感情?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作者极力要表达他心目中的阿长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研读课文,收获一种写法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A、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别具特色,突出了文章中心。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情节跌宕。
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详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其他事件略写。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称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的目的是怀念阿长,为何写她那么多的缺点?这篇文章,是作者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的,先写她饶舌、多事,粗疏不拘小节等,表现出对阿长的憎恶、讨厌,写《山海经》一事,对长妈妈有了“新的敬意”,结尾“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却又抒发了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的变化在表现手法上就是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深切怀念不太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称呼及其由来——地位卑贱外形黄胖而矮——长相丑1喜欢切切察察不好的习惯2限制行动3睡相不好许多的规矩4道恭喜6“长毛”的故事7买《山海经》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淳朴善良,关心孩子5塞福橘(谋害隐鼠)感动的事情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很多的道理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