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山海经》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第二课时
阅读第19-27段,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在远房叔祖那儿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研读课文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句精彩的语句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阿长的形象,你能说说此句妙在何处吗?“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符合阿长的身份,阿长不识字,只抓住了《山海经》有画的特点,也表现她粗中有细,对“我”真诚的关爱。
4、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1)略(2)“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5、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6、“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热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8.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9.简要说说第22段和第26段之间的内在联系。10.从选文看,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前后照应。22段写阿长过问《山海经》,“我”不以为然;26段写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我”对她产生敬意。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1.“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2.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13.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14.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作者时,作者有哪些心理活动?能否再设计一下他对阿长说了哪几句话。(有创意即可)我”是一个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爱憎分明的孩子。阿长是一个真诚、热情、纯朴、善良、关爱孩子的劳动妇女。
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呢?你怎样看待他(她)?请写一篇随笔,来展示他(她)的形象。
总结归纳1.主题聚焦本文通过回忆“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往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不幸、粗俗、不拘小节但却真诚、善良、渴望幸福并热爱、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2.写作借鉴(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前面部分略写了长妈妈“切切察察的毛病”“管我很严,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等几件让作者厌烦、讨厌的事,大揭其短;但后面又详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因此而略写其他,作者力求写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长妈妈的形象,也为后面抒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作了铺垫,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2.写作借鉴(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用“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摆成‘大’字的睡相”写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用“元旦早晨塞福橘”“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写她“淳朴善良、迷信、关心孩子”的性格特点;她为“我”买回《山海经》表现她的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这些事情有详有略,但都是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