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和《山海经》鲁迅(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教案设计:高级教师陶秀琪第二课时导语第一课时我们共同研读了课文,感知了内容,了解了结构、人物及事件。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内容,让课文内容、人物及事件,在我们的脑子里活起来,让长妈妈和我们对话,让我们同鲁迅先生对话,看谁的对话精彩生动,又富有创新意境。然后我们再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写的另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我们能从中获取哪些规律性知识。(一)知识与能力达到的目标《长妈妈和〈山海经〉》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比较,归纳规律性知识,深化教学内容。(二)“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为了便于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还是让我们先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等。谁来先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哪些内容?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那里有无限的趣味:花草树木,奇形怪状,虫鸟蝉鸣,美妙动听;长妈妈还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更有乐趣的是跟闰土父亲雪地捕鸟。三件事都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味,确实是“我”生活的乐园。三味书屋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的环境,封闭沉闷;教课的先生,古板冷漠;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学习的方法,死记硬背。四方面内容都突出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呆板、枯燥而沉闷,简直像个大“牢笼”。我们再来谈谈《长妈妈和〈山海经〉》都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长妈妈和长妈妈帮我买《山海经》。开始“我”对长妈妈没有好印象:没有姓名,身世不明,生活粗俗,感到憎恶和讨厌。但长妈妈能讲“长毛”的故事,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感到有一种伟大的神力,进而改变了过去对长妈妈的看法,致使30年后仍在深沉的怀念和祝愿。(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我们对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大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从两篇文章的题目入手,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依据两文的内容比较作者的立意,透过语言比较两文的描写方法。这里的比较是初步的、浅层的、常识性的比较,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所做的尝试性、启发性的比较。切记要求不可过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吃到“桃子”。互动1、关于两文题目的比较。(研讨、发言、小结)两文题目的共同点是:都突出了所要写的内容,通过题目都可以抓住两文的结构特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目了然。两文题目明显的区别是:一个用了“从……到……”的句式,突出时空的变化。所写的内容也要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从……”先写百草园是“我”生活的乐园。“到……”再写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牢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的显示了文章主旨。另一个用“……和……”的句式,强调并列关系。“和”的前面写人,后面写人和书,都是为了突出长妈妈这个人。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我”的《山海经》。互动2、关于两文的结构特点的比较。(研讨、发言、小结)小结:两文结构的共同点:两文的结构都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一个是先写长妈妈,后写长妈妈帮“我”买书。互动3、关于两文内容的比较。(研讨、发言、小结)4
两文内容的共同点:都是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反映了鲁迅先生少儿时期生活的情趣及爱憎。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在两文中都有体现。两文内容的区别在于,“从……到……”主要通过内容的对比,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和……”则用了先抑(讨厌长妈妈)后扬(怀念长妈妈)的手法,深化中心。这里对长妈妈的“憎恶”、“讨厌”同作者憎恶、讨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到……”写的是“我”上学后的事,而“……和……”则写的是“我”学前的事。一是少年,一是幼童。不同年龄的生活内容和情趣也是有区别的。两文的立意都很明确:鲁迅先生从幼年起就热爱生活、渴望自由、追求新奇、喜欢读书,对封建礼教、枯燥的私塾生活有反感。互动4、关于两文语言和描写方法的比较。(研讨、发言、小结)两文都用了细节描写,无论从颜色、声音、形状、特点等很到位,很准确、很形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形象、生动?主要原因是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写起文章来才能用词准确、鲜明、有个性。这里可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准确、鲜明、有个性的细节描写的语句,作出标记,写出批注。(四)总结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大家发言踊跃、热烈,研讨、发言的内容也有一定质量。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很有帮助。当然,研讨、比较的内容绝不仅限于这几点,还可以扩展思路,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比较内容,比如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写了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一个美女蛇的故事,一个长毛的故事等等。下课后,希望同学们能找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认真阅读,可以全读,也可以选读,写读书笔记,或提出问题与师生研讨。如果同学们还有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研讨。(五)相关链接阿长、一个艺术形象:1926年初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先是头年秋天肺病复发,几次住院治疗,拖延数月之久;再是投身北师大青年学生的进步学潮,与北洋军阀政府作着艰苦的斗争;还有同教育总长章士创打官司一事,虽然获得胜诉,但把心情搞得很坏……正如鲁迅在1925年年底《〈华盖集〉题记》中说的,他这一年屡遭军阀官僚、帮闲文人的围攻迫害,过着一种“悲苦愤激”的日子。尽管鲁迅没有妥协、休战,但内心的疲惫、烦躁、悲观却像洪水一样泛滥、暴涨。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为了逃避精神上的重压和悲观,他从1926年的2月开始创作系列散文《旧事重提》第一篇是《狗鼠猫》,第二篇就是《阿长与〈山海经〉》。既然是一种逃避式的怀旧,那就不需要绷紧神经,横刀立马,而需要沉下心来,回到过去,重新唤起和体验儿时的那些人和事。鲁迅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在战斗的间隙写下的这些怀旧散文,依然保持着艺术的纯粹性和丰富性。《阿长与〈山海经〉》只有3400字,但它的生活内涵却是广阔的,作者的人生体验也是深远的。在塑造人物上,散文与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可以通过较大的篇幅和较复杂的情节结构,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凸现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乃至揭示丰富多姿的心灵世界。而散文因为篇幅的短小和它内在格局的单一性,只能选择典型的情节和细节,展示人物性格中的那些“闪光点”“以一斑窥全豹”4
,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一般地讲,小说的人物是写实的、多面的、立体的,有点像工笔细描的西洋油画;而散文的人物是写意的、单纯的、浓缩的,有点像重神不重形的写意画。阿长在鲁迅的少年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看护、带领鲁迅的保姆。应该说,在鲁迅的记亿中,阿长的故事很多,但鲁迅写这篇散文,却没有堆砌材料,而是精选了几个极富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集中展示了阿长作为一个女佣人在周家的位置和她淳朴、热心、粗俗、迷信的性格特征,表现了鲁迅对她深厚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阿长是一个极普通的佣人,但她对作者“我”的影响却是深刻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正是从阿长身上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可贵精神和品格,使我在“运交华盖”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童年的、社会底层的力量和慰藉。“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作品一开头就用“长妈妈”起笔,可以说饱含了鲁迅的怀念和尊重之情。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完全是围绕阿长的名字展开的,从名字切入,表现了阿长真实的社会地位和她在周家大院重要地位。阿长在周家,只是一个带孩子的保姆,乡下人称“老妈子”,她的地位是卑贱的。她的地位是卑贱的。她连名字也没有,她曾经说自己叫什么姑娘来着,但大家并没有在意,也没有记住。她沿用的只是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可见这“阿长”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一个佣人的代号。作者又从“阿长”这个名字,巧妙地转到她的长相描写上,说她“黄胖而矮”。地位卑贱,长相又丑,阿长的命运可真够惨了。可就是这样一个阿长,却在周家有着不一般的,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呢?作者也没有正面去写,只是从周家众人的称呼中含蓄地表现了出来。母亲和别的人都客气、尊敬地称阿长为“长妈妈”,祖母则直呼其名,称为“阿长”,在随意中表现出一种亲切。而童年的“我”呢?年、则把阿长当做母亲,唤为“长阿妈”和“阿妈”,几代人不同的称呼,充分地表现了阿长在周家地特殊地位。这使人不由地联想到《红楼梦》里贾府地那为焦大。阿长何以在周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作者没有说,但这正是让读者充分发挥想像的地方。也许是阿长在周家年代很长,劳苦功高?也许是阿长淳朴、勤劳、热心,深得周家上下得喜欢?作者的两段“名字的由来”,使我们联想到了很多。由小见大,迂回深入,这是鲁迅散文创作中的惯用手法。但鲁迅并没有拔高、美化阿长,而是真实地刻画了阿长作为一个乡下妇女的局限和缺点。这些缺点也正是儿时的鲁迅不佩服她的地方。阿长的缺点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这是一段多么简洁、精彩、含蓄的描写,把阿长的缺点和神态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表现了她的热心、爱管闲事,以及在周家的地位,但也反映了她的曲意逢迎和有心计。鲁迅自小就是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他当然“最讨厌”阿长的这种性格。其次是阿长对鲁迅的管束太多、太严,这自然是阿长认真负责、小心谨慎的一面,但也反映了她的无知,不懂得给孩子以必要的自由,更好地发展他的天性。还有她睡觉时的丑相以及对小主人的挤兑,这自然是乡下佣人的一种粗俗了。而最让鲁迅不耐烦的是阿长知道很多规矩,还要让小主人去遵守。譬如过年时的说吉言、吃福桔,譬如吃饭时必须把落在地上的饭粒拣起来,譬如不可钻过晒裤子的竹竿底下……鲁迅从小就喜欢自由、蔑视清规戒律,却恰恰遇到了这样一个思想守旧、循规蹈矩的老妈子,他对阿长的“不耐烦”也就是必然的了。鲁迅感激阿长的养育之恩,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下层民众的可贵品格,但他同时也洞察到了她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局限和缺点,把它真实地揭示出来,塑造了一个活生生地底层妇女的形象。从“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开始,鲁迅写了阿长正面的性格品格,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但鲁迅最初对阿长的敬意源于什么呢?源于童年鲁迅对阿长“神力”的敬仰。而阿长的“神力”,就是在“长毛”的逼迫下,脱掉裤子站在城墙上,抵御官兵的大炮。阿长给鲁迅讲的太平天国以及女人的故事,纯系没有是非观念、荒唐可笑的传说,但却把天真的鲁迅给吸引了、震慑了,让小小的鲁迅感到“意外”“惊异”,觉得阿长是那样“神奇”,有一种“伟大的神力”,不能不产生“特别的敬意”。这是一段充满了幽默感的描写,鲁迅回忆儿时的那种天真、好奇,也一定会哑然失笑吧?但当时他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也就是从这些传说故事开始的。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敬意的,是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这是一部鲁迅渴望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得到,大字不识的阿长却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惊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4
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不识字,错把“山海经”听成“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过不小的辛苦,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热情,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至此,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的形象就完成了。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