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朝花夕拾》简介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即《阿长与》《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则记儿时的保姆。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P59【练习一】)
一共写了七件事(1)常喜欢切切察察(2)限制我的行动(3)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5)讲长毛攻城时护城(6)谋害我的隐鼠(7)为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长妈妈的性格特征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新的敬意热爱关心孩子为“我”买《山海经》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讲“长毛”的故事不耐烦善良真诚令人厌烦的规矩粗俗、不拘小节摆成“大”字的睡相先抑后扬不大佩服饶舌多事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作手法“我”的感情变化人物性格事
P59【练习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提示】这是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1.一是儿时的眼光。2.是写作时的眼光。这种眼光是比较含蓄的。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这些描写中都包含着作者对她的同情。
P59【练习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蓄势)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1.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只有阿长“知我心”,也只有阿长这么热心。2.别人也“不能做”。只有阿长肯为我操心费事。3.阿长不识字,居然莪能买来我想看的书。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里使用的是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一)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二)研读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元旦除夕吃福橘、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三)研读第18-28自然段。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的经过。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研读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想象创新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