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设计者:敬军【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目标里提到:“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本文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对儿时的保姆的回忆,诙谐的调侃,幽默的笔法,一改鲁迅现在在我们心中“冷峻”的形象。长妈妈这位旧社会的普通人,她是一个保姆,她身份卑微,愚昧迷信,目不识丁,人生不幸,但她却是真正关心“我”的人,一个善良的人。时年46岁的鲁迅先生在“抄袭记忆”的时候,充满了对她的同情,感激与怀念。【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鲁迅先生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在教学时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学生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兴趣。同时对文本的探讨也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没有必要过度拔高让学生望而生畏,而要让学生感觉鲁迅也是一个普通人。本文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所以,学习本课也要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件,采用传神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写作技巧。最后,由于学生的阅读量有限,应借此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基于以上情况,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惶急”“诘问”“疏懒”等美词。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对长妈妈同情、感激和怀念的复杂情感。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分析长妈妈的品格风貌,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2.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初读课文,理整体感知精读品味,点评人物朗读课文,感悟真情学以致用,体察生活生活第一课时字词: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 惧惮(dàn)霹雳(pīlì) 震悚(sǒng) 惊骇(hài) 掳(lǔ)去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渴慕(mù) 肚脐(qí) 絮说(xù) 懿(yì)粗拙(zhuō)疏懒(shūlǎn)辟(pī)头针灸(jiǔ)憎(zēng)恶臂膊(bìbó)干戚(qī)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懿:(书面语)德行美好。掳去:把人抢走。惶急:恐惧的意思.。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粗拙:粗糙,低劣。玑:不圆的珠子。形似字:灸——炙一、导入:(课前补充鲁迅先生的《自嘲》)请同学们一起来读鲁迅先生的《自嘲》,如果让你用诗里四个字来概括鲁迅在我们心中印象,那是哪四个字呢?“横眉冷对”。是的,在我们为很多文章贴上政治标签的时候,我们印象里的鲁迅先生已经俨然是一副冷峻的面孔,但或许今天的文章会让你看到一位幽默而温情的鲁迅。二、请学生介绍鲁迅。明确: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分别写了几件事?重点写哪件事?(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将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批注。问题(1)明确:阿长称呼的由来,常喜欢切切察察,管“我”管得严,睡觉时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元旦古怪的仪式,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重点在写为我买《三海经》。问题(2)明确:最先是“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对长妈妈懂得的规矩“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对长妈妈产生了敬意——“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当知道她害死我的隐鼠,敬意淡薄,当面叫她阿长,当她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确有伟大的神力”。总结: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前半部分多是“抑”笔,表达儿时鲁迅对阿长的不佩服,讨厌,而后半部分是“扬”笔,表达对长妈妈的佩服。第二课时四、精度品析,点评人物。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品析长妈妈的形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以“我从……读出长妈妈是一个……的人,因为……”来分析长妈妈的形象。1.没有修养。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请学生模仿)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2.迷信。元旦的古怪仪式。
分角色朗读6—11段。这一部分,作者使用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特别传神,请同学们举例分析。老师做一个示范:我觉得“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这一句“立刻伸出臂膊”一把“按住”这些动作描写很传神,它写出了长妈妈动作特别迅速,生怕我坐起来说了不该说的话,影响了一年的运气。学生活动。1.愚昧无知。讲长毛的故事。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都常给人一种沉重冷峻之感,但这一部分读来却让人感觉轻松,忍俊不禁。请同学们读11—17自然段,然后和大家分享,你觉得哪个字,哪个词或哪个字让你忍俊不禁。比如:“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严肃”可以看出自己竟然被小孩子被藐视了,很不服气,同时,本是荒谬的事她却讲得一本正经)“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本是羞辱,她却带着骄傲自豪的口吻在讲,分明是在炫耀自己的神威)所以,作者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同学们怎么来理解这里“伟大的神力”。明确:一是儿童的眼光,二是对长妈妈的调侃。2.善良。为我买《三海经》。老师读20—26自然段。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却用了很少笔墨写阿长如何买《山海经》的。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哪位同学能想象一下阿长如何买《山海经》的呢?(可布置为课后作业)5.不幸。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归纳总结:长妈妈这位旧社会的普通人,她是一个保姆,愚昧迷信,目不识丁,人生不幸,但她却是真正关心“我”的人,一个善良的人。第三课时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长妈妈的形象,长妈妈是一位旧社会的保姆,她愚昧迷信,目不识丁,人生不幸,但她却是真正关心“我”的人,一个善良的人。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读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怀着对阿长怎样的感情。1.感激。请学生念自己写的“阿长买《山海经》”。想象力很丰富,能够体味阿长买《山海经》的不容易。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略)不就是几本粗拙的的《山海经》吗?为什么作者前前后后花了那么多笔墨,是不是有些夸张呢?明确:谁都知道他渴慕《山海经》,但谁把他真正放在心里,关心他的爱好需求(谁也不肯真实回答我);阿长虽然目不识丁,竟然为他买来了渴慕的书;那些书对作者研究民间文学有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补充说明“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1.同情。①文章第二段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充满了对她的同情。读第2自然段。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这样对待她吗?被如此随意对待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两段文字,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和他对小人物的尊严如此被漠视的严肃审视。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名字如此被随意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象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也没有感受到屈辱。这说明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自己也麻木了。附: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秘密,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都有同样细致的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被抢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大家仍叫她祥林嫂。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隐含着荒谬,旧礼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的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但是,在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之下,没有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因为人们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成为可怕的习惯了。
引自:孙绍振《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解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