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学反思教科版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小节内容。原教材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白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对于这类构建科学概念的内容,教师稍有不慎,学生就变成填压器,课堂成了说教课。为此在几次试教中,我努力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其中体会很深。一、经验是个宝。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学生原有的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合理巧妙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辅助教学。原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再将其混合,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归纳出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形成物理变化的概念。第一次教学设计以教材的编排为基点,可试教之后,发现宝贵的四十分钟打折了,时间远远不够,听课老师也指出这一实验早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操作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是否该借学生的经验来直接进入主题,由老师来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析。同样第二个实验——白糖加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白糖,有关白糖的特点也是一清二楚,但对于白糖加热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是个未知数,为此,让学生的已知经验与课堂知识产生冲突,产生探究区域,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提问是座桥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提问是一座连接学生与教材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学生与科学宝殿的桥梁,为此教师提问时应该做到:问点准确、难度适宜、时机得当、问法灵活。几次试教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我提的问题没有到位。记得一次试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热后的“白糖”与未加热的白糖不一样时,我是这样问的:“同学们,你们认为汤勺里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白糖”,这时,我又追问:“你看它和原来的白糖会一样吗?”学生又说:“这是黑色的糖。”此时,我有些着急了,要不现场来验证,于是我又请学生取水、取黑色物质,看是否会溶解。结果让我大跌眼镜,“老师我发现它溶解了!”
(其实那是加热到黄色糊状时)最后还是由我纠正事实,直接告诉学生那已经不是白糖了,已经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学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上完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反复琢磨试教,将这里的提问重新设计,问题的方向与要求更明确,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收效果然很不错。“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比较加热后的物质和原来袋子里的白糖,你觉得它们一样吗?”学生马上就说出“不一样”,“哪儿不一样?”我接着追问:“你认为这还是白糖吗?”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告诉我“不是。”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这不就能水到渠成地归纳总结出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化学变化的概念了吗?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有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最后“火眼金睛”一栏,学生判断“食盐溶解”是什么变化。可以说,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锻炼,科学概念在这里得到巩固,科学知识在这里得到延伸。一个学生说是物理变化,理由有板有眼,而另一个说是化学变化,看似也是有理有据。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当学生不可开交之时,老师顺势列举事实,并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三、设计要合理(一)实验记录单的设计白糖加热实验是关键,可实验记录单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实验操作的效果及作用。第一次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状态颜色气味其它学生记录中,我发现第一栏显得幼稚,学生都已知道,没必要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由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课件呈现,而记录单上则可事先打印好,从而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白糖加热的变化。第二次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
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固体颜色无色形状颗粒状气味无味其它这一次填写记录单比第一次顺利多了,学生们直奔主题,方向明确,但又出现新的问题,汇报中,善于观察的同学有着新的发现,有人说“冷却之后,糊状的物质马上变成块状。”也有人说“我发现汤勺的下面有黑乎乎的东西。”这都是珍贵的课堂资源,我们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为此,我又多设计一栏“新的发现”。第三次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固体颜色无色形状颗粒状气味无味其它新的发现(二)教材的处理设计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物质的变化,分析归纳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课堂一开始由直观有趣的白糖加热实验亮相,这样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避免试教中出现学生好奇实验材料,甚至悄悄玩材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一心一意玩的,不知不觉地认识化学变化,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同时,我对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有些不同的看法,因为在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和混淆,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所以我把化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再引到物理变化。试教中方案很多,唯独这一种既自然又直观。由问题——演示——比较——发现——形成概念。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了解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试教之后心中的疑惑: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物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本课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科学课标而设计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也有不足,我先说一说本课的优点:1.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科学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针对这一点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分离沙和豆是铺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它也蕴涵着许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东西。2.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让学生对白糖用蜡烛进行加热,了解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接着学生又用实际操作来验证。通过研究讨论,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这部分内容成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我的不足: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渴求与兴趣也很大程度来源于教师客观的评价,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我觉得这节课做得就有所欠缺。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较浅。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学习伙伴之间真诚的评价与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也可以使学生有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机会,这便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默化。3.在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汇报过程中存在差异时,没有及时给予更正。应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所以导致实验的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尽量克服以不的不足。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