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学反思教科版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小节内容。原教材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白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对于这类构建科学概念的内容,教师稍有不慎,学生就变成填压器,课堂成了说教课。为此在几次试教中,我努力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其中体会很深。一、经验是个宝。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学生原有的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合理巧妙地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辅助教学。原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再将其混合,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归纳出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形成物理变化的概念。第一次教学设计以教材的编排为基点,可试教之后,发现宝贵的四十分钟打折了,时间远远不够,听课老师也指出这一实验早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操作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是否该借学生的经验来直接进入主题,由老师来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析。同样第二个实验——白糖加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白糖,有关白糖的特点也是一清二楚,但对于白糖加热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是个未知数,为此,让学生的已知经验与课堂知识产生冲突,产生探究区域,从而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提问是座桥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交相辉映,构成了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提问是一座连接学生与教材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学生与科学宝殿的桥梁,为此教师提问时应该做到:问点准确、难度适宜、时机得当、问法灵活。几次试教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我提的问题没有到位。记得一次试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热后的“白糖”与未加热的白糖不一样时,我是这样问的:“同学们,你们认为汤勺里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白糖”,这时,我又追问:“你看它和原来的白糖会一样吗?”学生又说:“这是黑色的糖。”此时,我有些着急了,要不现场来验证,于是我又请学生取水、取黑色物质,看是否会溶解。结果让我大跌眼镜,“老师我发现它溶解了!”
(其实那是加热到黄色糊状时)最后还是由我纠正事实,直接告诉学生那已经不是白糖了,已经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学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上完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反复琢磨试教,将这里的提问重新设计,问题的方向与要求更明确,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收效果然很不错。“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比较加热后的物质和原来袋子里的白糖,你觉得它们一样吗?”学生马上就说出“不一样”,“哪儿不一样?”我接着追问:“你认为这还是白糖吗?”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告诉我“不是。”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这不就能水到渠成地归纳总结出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构建化学变化的概念了吗?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有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最后“火眼金睛”一栏,学生判断“食盐溶解”是什么变化。可以说,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锻炼,科学概念在这里得到巩固,科学知识在这里得到延伸。一个学生说是物理变化,理由有板有眼,而另一个说是化学变化,看似也是有理有据。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当学生不可开交之时,老师顺势列举事实,并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三、设计要合理(一)实验记录单的设计白糖加热实验是关键,可实验记录单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实验操作的效果及作用。第一次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状态颜色气味其它学生记录中,我发现第一栏显得幼稚,学生都已知道,没必要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由学生说完之后,老师课件呈现,而记录单上则可事先打印好,从而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白糖加热的变化。第二次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
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固体颜色无色形状颗粒状气味无味其它这一次填写记录单比第一次顺利多了,学生们直奔主题,方向明确,但又出现新的问题,汇报中,善于观察的同学有着新的发现,有人说“冷却之后,糊状的物质马上变成块状。”也有人说“我发现汤勺的下面有黑乎乎的东西。”这都是珍贵的课堂资源,我们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为此,我又多设计一栏“新的发现”。第三次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形态(固体、液体、气体)固体颜色无色形状颗粒状气味无味其它新的发现(二)教材的处理设计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物质的变化,分析归纳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课堂一开始由直观有趣的白糖加热实验亮相,这样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避免试教中出现学生好奇实验材料,甚至悄悄玩材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一心一意玩的,不知不觉地认识化学变化,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同时,我对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有些不同的看法,因为在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和混淆,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所以我把化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再引到物理变化。试教中方案很多,唯独这一种既自然又直观。由问题——演示——比较——发现——形成概念。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了解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试教之后心中的疑惑: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物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学实录教科版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教科社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单元第2课 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在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比如说:巢菜的时候要将调料与菜进行混合。
那么物质之间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研究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是以实验为主的,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观察,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是一杯的豆子和沙子,如果将他们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生:豆子和沙子的原来样子?/豆子和沙子混合后的样子师:全部都混合在一起吗生:先放一部分样品在那里。漫漫混合师:为什么要先留一部分?生:可以与后来的进行对比,看到底有没有发生版画。师:怎么样才能更观察的清楚些?生:搅拌(已经搅拌了)用筛子将它们分离开来。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来观察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后的样子。将表格1填写好。原来的样子预测混合后的样子沙子豆子学生观察。汇报师:经过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生:混合前是………我们的预测是。。。。。。混合后的样子是。。。。。。(东西粘在黄豆上。教师板书)生:黄豆味道变咸了师:你怎么知道味道变咸了生:尝了师:你的精神是好的,但这样是不卫生的生:我们认为没发生变化。原先是黄略带灰,我们的预测是没变化,混合后颜色不变化生:我们认为有变化只是微小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师: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觉得,我们需要有事实为依据。其实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细微的东西,比如豆子的皮裸露出来了。。。。。。不管是大小,形状都会发生变化。那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混合前与混合后的沙子与豆子的性质有没发生变化?生:没
师;原先是豆子,现在生: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师:板书:向这种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也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变化也属于这种物理变化生:沙子与绿豆生:好的铁定与生锈的铁钉?师:我现在问的是,像豆子和沙子这样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生:把纸剪了。冰变成水。师:冰变成水,是状态变了,而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类变化我们称其为物理变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白糖。大家观察下白糖是怎么样的并预测,如果将白糖加热,你认为会怎么样。并完成表2谁来说说白糖的特点和你的预测。生:有点粘,立方体的有点透明。生2,有点中药味,加热后预测会。。。。生3,白色透明颗粒状,预测加热后会变黑。生:形状,颜色,气味都会发生变化。状态会发生变化原先是故态,加热后会变成液态。师:这些还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要说下,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你认为我们在做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生:把蜡烛固定住,。。。把火柴用好后熄灭。。。师;因为我们是用调羹进行加热,很烫,能否用手摸生:还要在蜡烛的外焰加热。师:建议大家在高点的地方。生:我还建议,白糖不要放太多。烧的时候要认真观察记录。师:告诉大家,好了后要将材料放在托盘里。注意事项在记录单后面,实验注意事项:1.在调羹内放少量的白糖,加热2.在加热中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加热时用蜡烛火眼的外延,这样调羹地步产生的烟会少一些4.加热结束后,一定要把调羹放在盘子里不要与桌面接触。5.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热的部分,注意安全。
记录表:实验前白糖原来的样子预测的变化实验后白糖的样子白糖学生实验组织汇报:(请个小组将蜡烛熄灭,调羹放在托盘里)师: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完成的请举手生:颜色变成了黑色,刚开始甜甜的,后来,冒泡了,冒烟。首先开始加热的时候是故态变成液态的糖水,后来,气泡越来越多,颜色变成了焦黄色的了。师:第四小组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掌声送给他。其他小组有要求补充的吗?生补充师;刚才颜色,形状,气味,冒烟等。那么现在你们看到的还是原来的白糖吗?生:是/不是师: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生举手师:你为什么认为是:生:说自己的理由师:认为不是的举手生:变成别的物质了。师:到底有没有产生了新的物质生:有/没有师:再说一次生:有师:我们来看下,原先颜色发生了变化,气味变焦味了。我们称其为炭化。师:我们将这种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糖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化过来的生:描述师:糖从原来的故态融化了,这个变化叫什么变化?生:物理变化,因为只是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师:后来呢生:后来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我们称其为化学变化师;那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生:物理变化没产生了新物质,化学变化辉产生新物质。师: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不单单是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希望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寻找这些变化。评课研讨本学期主题:科学概念的构件,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黄:本节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认为教学概念: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重点抓住变化。再由变化区分:物质在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这节课程学生的思维要在变化到底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第一个是物质的混合黄豆与沙子。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刚开始观察的比较仔细。如学生甚至观察到黄豆表皮磨损,沙子气味等。这里是否应追问,是什么方面发生的区别。因此为学生在观察白糖时候进行铺垫。在黑板上的颜色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只提到在变化中有没产生新的物质产生。只存在分子方面的变化。所以我觉得白糖实验很难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除非,是让白糖让学生产生了新的物质,炭化了。六、让学生品尝下,原先是甜的,现在是苦的。项:白糖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因为后面一篇课文: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白糖加热后融化是物理变化,糖水变黄,颜色越来越深的过程中就是有个化学变化的过程。化学变化是伴随着一些现象:(自身)颜色变化,(自身)有气味产生。不好处:概念构件是教师塞给学生的。特别是化学变化概念。而前期的物理变化概念是可以的。而化学变化概念难以建立。姜:小学六年级学生,怎么样树立物理化学变化的前科学概念。前面黄豆沙子特征是怎么样。混合后有没发生变化。主要是表面特征有没发生了变化。而教师主要抓住了有没有产生了新的物质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判断物质变化的依据是
物质特征有没有发生了变化。物体本身特征有没发生了变化:颜色,形状,气味等。我们主要从它们的本身特征有没发生了变化。各位老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希望通过本节课观察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本节课的活动有2项:1.黄豆与沙子的混合。2.加热白糖。在教学过程中,黄豆和沙子的变化,构建起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到位。学生表现良好,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黄豆与沙子的样子变化。并能准确分析细微变化的原因。再此方面做的非常好,非常好。本部分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是为下一步的“白糖加热”做铺垫。暗示学生观察物质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全程观察记录,为判断白糖这一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积累证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本部分的作用还是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至于影响学生在“白糖加热”中的表现。以至于学生能够在最后的表现中仍然认为那黑色炭化物为白糖。我们小组认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描述物质本身特性的变与不变。而是要求学生理性的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点所在:因此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我们小组认为:物质的变化,如果冲初中的角度来看,主要看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来判断物质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或还是原来的物质。为了寻找是否变化了的依据,我们需要从现象(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判断是否发生了与原来不一样的物质来判断物质的变化情况。目前,我们小组有两种认识:姜版与黄版:姜版认为:而如果从小学阶段来看,基于学生的原有认识应主要是综合判断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来作为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黄版:认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牵涉到初中与小学衔接,因为这观点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科学学习。准确的讲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变化不能准确的作为反映物质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的依据。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