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概括南北方雪的特征。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4.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教学重点:1.朗读品析南北方雪的特点2.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教学难点:1.体悟作者的情感与精神2.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教学方法:反复诵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殷秀梅的歌曲《塞北的雪》,同时:屏幕显示课件——飘雪的画面(歌曲声音变小,成背景音乐)
(教师导语)下雪了。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偌地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散文诗《雪》。二、作家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后多媒体出示,教师补充。三、初步感知课文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江南雪的特点。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一)学生讨论交流反馈明确前两个问题。(二)朗读体会:请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暖湿润”的天气般的情感来朗读这三小节,注意语气语调要显温柔、欢快。(三)学生讨论交流反馈后明确第三个问题。(四)都说地有南北之分,其实这雪也有南北之别,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小节,要注意读出孤独奋战、奋发向上的豪迈之情。四、情感主旨探究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一)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反馈(讨论第二个问题时老师提示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关键词语探究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课件展示: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学生讨论交流反馈后明确五、拓展: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经典语段1.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洌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1925年11月3日)2.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v3.荷(hè)戟(一种武器)独彷徨
v4.我的心分外地寂寞。……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与铁,火焰与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925年1月1日)v5.“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v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v7.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v8.“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八、结束语:一个孤独者只要他不缺乏奋斗的勇气,他就是个强者,是个令人崇敬的强者。今天,我们已然不是一个孤独者,身边的志同道合者比比皆是,但依然让我们带着如北方的雪一般的独立与张扬,如鲁迅一般的不屈斗志,前行在漫漫人生路上。板书设计:雪鲁迅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用战斗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