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7期宿州学院学报Vo1.25,No.72010年7月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Ju1.2010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0.07.013论《野草》的生命美学思想丁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野草》生命关学思想主要包括多维的生命感怀,爱与哀愁的交响,荒诞的生命主题、生与死的绞缠对抗。本文旨在论述《野草》的生命意识,探导鲁迅的生命美学思想。关键词:鲁迅;《野草》;荒诞;死亡;生命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06(2010)07—0040—05本文谈及的生命美学思想,与1994年以后在美同样是描写冬天的雪景,他借小说《故乡》中的学界出现的所谓“后实践美学”迥异,从文本细读角“我”,回忆起童年一段旧事:扫出一块空地,用木棒度论述《野草》的生命感怀等几个问题。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麻雀来吃⋯⋯童趣、《野草》具有撼动人心的内在的力量。在当代童真,童爱,多么诗意、纯情!而在《野草》里,那彻学者、作家中,很多人或多或少受到鲁迅的影响。鲁骨的冷,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暖国的雨,向来没迅让人冷静地、批判地、愤怒地对待世界的黑暗和丑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陋。如果打个比方说,鲁迅的小说、杂文是枝繁叶茂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的花,那我们可以形象地把《野草》比喻成花蜜。鲁润美艳之至了。”_4j1∞有美好的期待,有温暖的情怀,迅的小说、杂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在其散文诗《野草》更多的是作者体悟到的生命的凉意。北方的雪永远中已经浓缩。是如粉、如沙⋯⋯是无边旷野中的一丝悲意。差别鲁迅的《野草》可以说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他是,不同阶段,所抒发的情感,“谬以千里”;相同的,不轻易在作品中露过自己的血肉,但他的确显然渴则是情感背后的心灵都是真实的,都是十分敏感、柔望袒露自己,求得真正的知己。《野草》正是对灵魂弱,却又隐蕴着倔强与坚忍。深处的一次逼视。大多数鲁迅研究专家,都非常重这是最初鲁迅体会到的人生的悲凉。三十年视从《野草》中挖掘新意。后,许广平抱怨亲戚的纠缠时,他回信说:“尝尝也好,因为更可以知道所谓亲戚本家是怎么回事,知道1多维的生命感怀世事可以更加真切了。倘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先从纵的角度来探寻鲁迅生命美学思想发展的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不会有那么多的变化。”路径,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一个人甚至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表示怀疑。可以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清世人的真实面目;猜知:童年的家庭的突变对他打击是多么的大。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想走异路,逃异地,去你看,他的内心是那么的倔强、隐忍,冷漠,“一寻求别样的人们。”¨]415由于家庭变故,在他幼小的个孩子向我行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心灵里埋下了孤独、感伤的种子。“这比出身贫苦的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我就憎恶他着手势。而且,农家子弟更容易体受到中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奸诈,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我不布从小就锻炼得敏锐、清醒、愤慨、而坚强。”鲁迅的施,我没有布施的心,给与烦腻。疑心,憎恶”。要知外婆家在农村,“使我能有能够间或和许多的农民道,行乞者仅仅是个孩子。可是鲁迅却没有和他产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生共鸣,在鲁迅看来“各自走路”,求乞的人根本找痛,和花鸟不一样了。”l3故乡朴实的环境,诚挚率不到理想和希望。再结合鲁迅的童年所遭受的沉重真的儿时伙伴,夜色朦胧中的社戏⋯⋯从小就给这的打击,会发现他这样的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颗善感的心以难以忘怀的温暖和慰藉。一个人对世界的态度,和世界对人的映射几近一致。收稿日期:2010—04—25作者简介:丁纯(1973一),安徽蚌埠市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40
他后来在《呐喊?自序》里,隐约回忆了自己的童的难关。“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年。最清晰的记忆,就是每天出入药店,“在侮蔑里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做胜利,硬唱凯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歌,算是乐趣,这活着就是糖吧。”¨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么?我以为在这1924年,鲁迅写了一首《我的失恋》的诗歌。放途路中,可以看见世人的面目。”⋯"挫折、怀疑、苦在《野草》集里,左看右看似乎不是很和谐,然而却痛⋯⋯一切都使他的内心变得丰满、敏感。十八岁能看到他的幽默、天真、浪漫的心性,也能看到他敏离乡到江南水师学堂,满目都是离乡者的凄哀,“斜感、无奈、苦涩的另一面。虽然他后来也说,“因为阳将坠之时,暝色逼人,四鼓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但是,他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是借着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心声。博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遏。”江南水师学堂是很多人人一笑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许是酸酸的涩楚吧。极不愿意去的地方,价格低廉,质量也差⋯⋯1898鲁迅对游戏爱情的态度持以批判的态度,可想年5月,当他以周树人的名字到南京注册时,他仿佛而知,他的内心是真诚的,对美好韵爱情是向往的。堕入了痛苦的边缘:无助、贫困,特别是思想上的孤甚至可以说,他对当时青年灵魂弱点是蔑视的。青独,那种沉重的心情和思乡的凄情,可能让任何一个年精神的空虚在诗中凸现。作者对一种态度持否定游子都会感动潸然流泪。态度,就意味着对另外一种态度持肯定态度。从道倘若说,鲁迅的性格是矛盾的,我宁愿认为他对德角度来说,只有自己具有这样的操守,才有资格去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意,所以,他才会那么的清醒、冷否定一件事情。《我的失恋》笔法轻快、幽默,到了静、理性。有谁说过,爱和恨是交织在一起的。爱之另外一篇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他简直就带着沉深,恨之切。“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以野草作重愤慨的心理了。装饰的地面。”_4J】爱与恨的差距明显,层次分明,坚《我的失恋》一诗对轻浮态度的调侃、批评,也定不移。我们可以把野草作为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象是为了引证自己的恋爱观。我们回头再来看他的征,“装饰的地面”是一种对真、善、美遮蔽和戕害的《我的失恋》,你就会发现,他轻松地调侃背后,是那反面的存在。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是欣然、大笑;对自么的忧伤和彷徨。“他当然要逃避,可是,倘不离己不喜欢的东西充满了憎恶、轻蔑。婚,这逃避的余地也就很有限,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家独住”“他都是独自一人,情愿忍受种种独居的困2爱与哀愁的交响苦,也不肯将朱安接来住。”_9也正是基于一种责任“鲁迅君:现在写信给你,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感。现代爱情观认为,同情和怜悯都不是爱情,从这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小说史略》的,是个意义说,鲁迅对朱安的同情并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当你授课时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伤害。他本人也有这种意识。如果在那个时代,鲁语,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她有很多怀疑和愤懑不平迅重新选择自己的爱情,却是对对方最大的伤害。的久蓄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的罢⋯⋯,受教的一在绍兴,女子被男人抛弃,一辈子要受耻辱。为了不个小生许广平。十一,三,十四年。”_8”卜这是许广让朱安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歧视,他能做到的就是平1925年11月3日写给鲁迅的信。在信中,一个舍弃自己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委屈以而不求全。“苦”字萦绕了她的心间许多年。“苦闷之果是最难谁说鲁迅是只是个斗士?谁又说鲁迅是没有温尝的。虽然经过咀嚼苦果之后有一点回甘,然而苦柔的儿女情怀呢?他是那么的悲天悯人,他把自己的成分太重了,也容易抹煞甘的部分。”[8112年龄比的私求抛在了云天之外。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鲁迅轻近20岁的许广平,竞颇能懂得鲁迅的内心世特在《菊与刀》中讲到日本人的情义最难接受。一界。20年代初,鲁迅的生活中没有温馨的女人气个人必须报答情义,就像必须报答义务一样¨。。。鲁息,而是灰蒙蒙的一片,没有一点积极的生活气息。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这样的这或许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苦”,不仅是肉体上的影响和他本身的气质混合在一起。使他更加懂得爱苦,也是精神上的压抑、折磨。情和亲情是人生弥足珍贵的感情。他有悲天悯人的他在信中,进一步阐释了人生常与苦痛的相伴情怀,他怜爱身边的人。悲悯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的道理。也只有在熟睡之际,人才会暂时离开了痛忍气吞声,做别人做不来或者不愿做的事情。或许苦。但是,活着的人不会永远睡去,总有醒来后的痛正是日本文化中的“情义难忘”。苦,虽然这个痛苦有可能会减轻一些。他说,人生长再联想到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对爱情的轻率态路永远伴随着“难关”,人生的路就是不断去闯前面度,联想到青年们所持的人生虚空的观点。他看不41
惯是在正常不过的了。人生总要有责任感,要面对杆直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并且还要抵制那天空曲折和困惑。他不爱朱安,却勉强维持着事实婚姻,中很多蛊惑的眼睛。目的都是要表达自己的“诚意”,传统的习惯是很难在《腊叶》也有类似的苍凉和孤独。其实,腊叶打破的,所以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也是梦的意象。“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了。就连对自己的二弟周作人,兄弟相隙。接连发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叶也变成了生了那样多多的不愉快的事情,也是鲁迅大度、克红色了。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制、宽厚、退让来对待弟弟和弟媳。他那种善良的心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时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性,注定他做任何事情会首先想到别人的处境,其次上,还带着团浓绿⋯⋯”-4J2腊叶,也是作者的内心才会想到自己或者根本不去想自己会怎样。的梦语,是一段真实、感伤的情感历程,我总觉得,腊一些东西紧紧的“束缚”着鲁迅,那就是传统的叶的梦是过去的沉淀已久的“梦”,而《秋夜》的小红意识,当然没有这种“意识”,鲁迅也不复是一个真花的“梦”,是憧憬未来的“梦”。实的鲁迅。他是一个有真实思想的人,所以他也要还有一个故事:“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努力挣脱“束缚”。我们有坦途有正道为什么不走,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的美的人和我们何苦因了旧社会而为一人牺牲几个⋯⋯¨叫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为我自己,为友为仇,人与兽,为爱者与不爱者,我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J】这个梦,也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速朽,火速到来。”_4”∞爱情、亲是迷离、无序的,仿佛脱离了现实的背景,可是,在梦情、友情,几个向度的交错,往往是无形的压力,促使中还是有过美好的记忆的。这正是和小红花的梦所你不得不认真面对着现实。不同的地方。“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这样的意境与腊叶的模糊的旧事区别也很大。甚至连昏3荒诞的生命主题沉的夜都是美好的记忆。《秋夜》中意味深长的“梦”亦让人感怀。秋天梦,根植于现实,并且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世的夜晚,走到院子里,看到一朵小红花冻得瑟瑟发界本来是没有缝隙的自由,人在大地上更是面对着抖,却在微笑,为什么微笑呢?因为这朵小红花知道密闭无隙和荒谬,如果按照加缪的说法,“世界这种秋后还有春。正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密封和陌生,就是荒谬”【】。那么现实世界本真实了,春天还会远么?”的隐喻。这表明,枣树理解这荒谬的,而梦能穿透现实中的陌生,极大程度地摆脱个世间的“希望”与“绝望”,它不去委身哪一个,而尘俗的险和累,以至稔熟于梦境之外的境遇。是顽强执着于现在。现在,枣树从一切羁累中解脱梦是一种幻境,也是一种激情,而荒谬也是一种出来,伸展着身体。让人想到诗作创作的翌年,辑录激情,一种在所有激情中最令人心碎的激情。因为,以年间的杂文的《华盖集》的《题记》(1925年12月梦是针对现实中的荒诞的。上文中,小红花何尝不31日)里,写下话语的鲁迅自身:“现在是一年的尽是荒谬的呢?尽管,它有理想,然而它的理想却是梦头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的想,是对荒诞的背离。因此,小红花在无法逃离荒谬生命,已经耗尽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之时,它会自然联想到现实中的“枣树”,其实,它是的,乃是我自己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在寻找另外一种力量的支持。这种支持,无非只是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是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一个过程,枣树本身在抗争的荒谬中,它也沾染了不为这是我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小红花少孤独、荒凉的成分。虽然相比之下,枣树的力量宏旁边长着一株枣树,枣树它知道落叶的梦,它知道大:可是真正推理,枣树面对的荒谬也是亘古的,甚“冬天过后还是春天”。小红花借着枣树的姿态,表至不比小红花的梦,更具生命的张力。达自己的“梦想”。枣树,倔强、坚强,能承受着常人鲁迅和周作人的著作中,对于梦都有精辟的见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解。首先,它们肯定梦的本身具有正面的作用。为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什么周氏兄弟对“梦”情有独钟呢?原因在于,梦是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只剩下了叶子,现在连叶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欲离是有限相对之现世,以趋子也落尽了。”_4l1枣树是现实的力量,而小红花是无限之对之至上者”。所以“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在“梦”的向往。枣树在现实的世界里,四周面临的是人生的现实生活中生活着,而梦想就是对现实生活黑暗的“夜的天空”,是充满了诡谲空气的人间,它的超越,梦想能超越有限和相对,能通向绝对的、无只有通过不屈的抗争与黑夜决斗,才能有所突破。限的未来。”l133在鲁迅看来,只有在梦中,他人才能尽管“夜空要避开枣树”,可是枣树依然把“铁似枝真正挣脱人世的、精神的、物质的“牢笼”,进人“天42
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是法国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一书中的开篇《野草》的篇章,《死火》《狗的波诘》《失掉的好第一句话。死亡是无所不在的,大意是在这个世界地狱》《墓碣问》《颓败线的颤动》等等,几乎开头第上任何人无法避免死亡。很多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一句就是“我梦见⋯⋯”的句式。这几乎成了《野义了,可能会选择自杀,以求寻找另外一层生命的意草》叙事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了。其实,鲁迅是借着义。“既然生存世界没有意义可言,有什么理由嘲梦中的呓语来表到自己的隐衷。在梦中,一切都是笑退场的人?为什么非得在一个虚无的世界中接受缥缈不定的,一切却又了预定的涵义。虚无的支配?”Jl砸海德格尔也认为人是“向死而“人睡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会有影来告生”的,有生有死,生死相依,大概是非常正常的事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愿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情了。当然,每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既然人生的必然结局都要死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亡,那么人生的意思何在呢?事实上,很多的哲学家+”【4]1650都在尝试回答类似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死作为这段话,主要来说影子的,但仿佛是替“梦”在一种可能性,一方面是“存在之根本不可能性的可说话。“我”,虽然不过是一个影子,处于光明和黑能性”,另一方面又是“最本己的、无关涉的、不可超暗之间,黑暗会淹没我,光明也会时刻吞噬着我。过而又确实的可能性”。任何个体都不能逃脱一“我却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与其彷徨不如沉没。死,而“死总是自己的死”。毋庸赘言,死当然是自梦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影子是超越精神的载体,梦己的死,只有通过死,才能认识到“真正的死为死而透过现象,可是看到本质;影子的形象虚幻却满怀一在”来谋划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存在状态,因为死亡种坚持的力量。“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的根基是虚无,我们被虚无抛出,又将被虚无吞没。不知道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在《野草》中,鲁迅对生与死看法与其生命哲学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远行。”¨思想是一致的,既然世界是荒诞的,无法改变世界的梦与影交织在一起,梦的力量象征超脱、跨越,荒诞,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以坚忍的奋斗精神面对生影的力量指代着坚守、不屈。梦与影,在这里不在时活。即使不能改变世界的本质的矛盾,但是可以在虚无的想象,也不再是感官上的印象了。用另外一某些方面使生命在荒诞中减少荒诞。因为他不相信种说法就是,此梦非梦,是超越了的意义所在;而影彼岸世界,他注重活着的“当下”,所以他的生死观子,则是对梦的精神的补充。与西方哲学家有很大的差别。中西方哲学家用很多《秋夜》中枣树的形象,也体现了梦与影的交织的笔墨谈论死亡问题,阐述人对于“死”这个讳莫如带来的情感穿透力。因为,天空中“闪闪地啖着几深的词理解。十颗星星的眼”,说明夜空不是漆黑一片,。这样的到了鲁迅这里,他倡导生命是一种前进的力量,天气,就有影子出现,谁的影子呢?在文中只能是枣人活着应该充满向上的生命意志。因为这个世界大树的影子。枣树,在稀薄的星光下的影子,寒冷、孤抵没有“黄金世界”。执着于生命过程,或许正是生单,却充盈了倔强的气息。小红花的梦是美好、纯真命意识的真正的意义所在。的,满是光明未来的憧憬。枣树和小红花的虽然在“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很大物理意义上,差别很大。其实,他们有共同的责任和的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命运。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现实世界的荒诞、烦忧无所不在,人又很难用正道它还非空虚。”_4_1这里,鲁迅表明的是一种对死常的情感抒发这种荒诞,因此,在人们眼中,本来不亡的态度,过去的生命死亡似乎情有应得,不必惋能代表希望的东西,反而让人感觉到了希望,这只能惜,因为,历史的进步必然会淘汰旧的事情,更换新说明,世界是荒诞的。荒诞不但没有成为希望的反的事物。那么对已经消逝的东西抱着平和的心态,面,反倒成了希望的本身。梦和影,本无关希望和前说明鲁迅知道“向死而生”是无所不在的。理解了路,或者说,在现实意义上,梦和影本意是虚无和荒生命恒常的意义,“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诞,是希望的反面,只不过是世界的荒诞的,所以梦将歌唱”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其中,鲁迅对“死和影成了希望和力量的代名词。亡”,好像也持有某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几近相似,区别在于,存在主义强调的是4生与死绞缠对抗个体的死,而鲁迅把这种观点扩展到了群体,野草就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这是群体生命的象征。(下转第53页)43
我们用“节、堂、物”替代了“貌”,从而形成“礼节、礼的是,既然认为能被替代的部分是语素,而“蝴蝶”堂、礼物”。而在这几个形式中,“礼”的意义基本与中“蝴”能被替代,为什么又说“蝴”不是语素呢?在“礼貌”中的意义一致,所以,“礼”也是一个语素。“蝶”不能被替换,为什么又说“蝶”有时候是一个语有的教材在讨论“啤酒”这个形式时,作出了如素呢?下的替代:我们认为,“蝶”不能被替代,即“蝴”不能与别啤酒——黄酒白酒的单位组合,所以“蝴”不是语素。既然“蝴”不是语啤酒——啤?啤?素,它就必须依赖于“蝶”,因此“蝴蝶”合在一块儿同时,作者认为“黄啤”还能作如下的替代:是一个语素。但是“蝴”可以被替代,“蝴”被替代以黄啤——黑啤生啤后,“蝶”以“蝴蝶”的简称与别的有意义的单位组黄啤——黄酒黄花]合,所以可以认为“蝶”在别的组合中是语素。根据这个替代,得出了“‘啤酒’整个儿是一个4结语语素,‘啤’也是语素”[6]j的结论,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直觉不符合。大概一般人都知道,“啤酒”这个形汉语构词法复杂,问题也比较多,单纯词与合成式中的“酒”是一定有意义的,“啤”似乎是没有意义词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晰可辨,因此替代法的作用有的。“酒”有音有义且又是最小的单位,居然不是语时难以体现。即便如此,替代法仍不失为确定语素素?我们认为,有“啤酒、黄酒、红酒、白酒”等形式,或判定某一词语是否是合成词的重要方法。因此,说明“酒”在各种组合中意义基本不变,恰恰是一个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替代法,不仅是对索绪尔语言观语素。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说“啤酒”这个形式只的继承,同时对于认识汉语的构词法具有重要意义。有一端可以替代的话,那剩下来的也应该是“啤”而不是“酒”。对于不了解“啤酒”这个词的由来的人,参考文献:也许倒可以接受“啤”不是一个语素。[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3版.北京:高等教上文谈到“蝴蝶”这个词,有的教材作出了如下育出版社,2002:251.[2]张雪涛.现代汉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的替代:168.蝴蝶——彩蝶粉蝶幼蝶[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蝴蝶——蝴?蝴?蝴?[4]陈保亚.不定位双项对比和语素切分程序[J].汉语学粉蝶——粉笔粉末粉刷f61195习,2006(8):9—12.根据这个替代,教材得出结论:因为这里只有[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蝴”能被替代,而“蝶”不能被替代,所以“蝴蝶”整社,2001:113.个儿是一个语素;但是有时“蝶”也是一个语素。[6]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个结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让我们觉得不解1995.(上接第43页)把死亡涂上一层颜色,死亡也会多[7]鲁迅.戛剑生杂记:集外集拾遗[M].北京:人民文学出些人生的况味。“但我忽然坠落在冰谷中。上下四版社,1981.旁无不冰冷,清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8]鲁迅.鲁迅全集: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9]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35—45.参考文献:[1O]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译.北京:商务印书[1]鲁迅.鲁迅全集: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5.馆1990:93.[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1]鲁迅.鲁迅全集: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764.1981:3.[3]鲁迅.鲁迅全集: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北京:西苑出版389.社,2003:18.[4]鲁迅.鲁迅全集: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北大讲演录[M].济南:山l8O.东画报出版社,1999:182.[5]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48.[1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6]王得后.《两地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481982: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