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陕西省语文专升本考试笔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灯下漫笔(陕西省语文专升本考试笔记)

ID:1084113

大小:1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灯下漫笔(杂文-坟)第一部分【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段落分析:1.反映中国人被奴化、极易满足的心态---怎样的落后心态,社会原因(专制暴力)2.作者揭露这种落后心态的原因--“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3.本段论证方法:类比(人和牛的价值)、对比手法4.“心悦诚服”“太平盛世”反语(与字面意思相反,有幽默讽刺力量)5.小玩意指民不及牛马和等于牛马的时代【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段落分析:1.两种时代2.“发祥”“发达”“中兴”实质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3.先儒-孔子一治(稳)一乱(乱)4.作乱人物--造反起义的农民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是人民向做奴隶而不得的保举,为使人民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新主子开辟道路而已。农民根本弱点-缺乏先进思想的领导,因而不能改变奴隶大众的地位5.这段话讽刺先儒爱讲排场的人君王6.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全文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段落分析:1.论证方法-对比、类比2.筵席-中国固有文明厨房--就中国人肉的筵席--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3.*社会现实-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吃人的社会4.揭示的意图-以激发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创造前所未有的第三样时代【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轿夫-被压迫的人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反抗压迫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扫荡这些食人者---打倒封建专制统治者掀掉这筵席---彻底的否定吃人的封建制度和礼教毁坏这厨房---改造旧中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一.关于作者鲁迅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二、关于作品1、1918年4月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2、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二.关于本文《灯下漫笔》 1.所谓漫笔:随手写来没有一定形式的文章。(多用于文章的题目。如本文即是)。2.简析课文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剖析。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实际只经历了“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样两个时代。至多不过是奴隶,从而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层。以日常生活、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剖析。三层呈层层推进式。第一层:(篇首——还万分欢喜)行文线索是漫谈今事——分析历史——关照现实。作者先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说起,叙述袁世凯倒台时,钞票贬值在群众中引起的波动;再说起他个人由此产生的恐慌,以及后来打折兑换到现银时的“非常高兴”,由此,笔锋一转一下子联系到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和心态:得出了第一个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第二层:(假如有一种暴力——为圣天子驱逐云尔)鲁迅在大量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一治一乱”两种时代里人民群众的实际处境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尖锐的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得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甚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禁锢和虐待,百姓在动乱时希望来个主子管理他们,而且主动去当奴隶。太平时当了奴隶就欢喜,还磕头颂圣。欢呼太平盛世。这正是中国人民的心态。所以鲁迅一反各色各样历史家对历史的粉饰。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力透纸背的概括:即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就是第二个论点。第三层:(现在入的那一时代——第一部分结束)这一层文章又回到现实。作者一方面指出。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就躲进教堂和租界。点明现在仍是乱世以及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抨击了反动的复古潮流。那些热心复古者所神往的“太平盛世”,说穿了只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于是作者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要向前看,无须反顾。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是第三个论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现状的揭露,说明中国的固有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中国的与外国的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从而号召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可分为三个层次剖析,所谓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吃人肉的厨房”。第一层:(第二部分开头——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作者以文献典籍为依据,剖析外国人赞颂中国的固有文明的四层含义:1外国人赞颂中国的固有文明,目的是在吃中国人的肉;2中国的固有文明包括“保古守旧的格言”和“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而办酒的材料则是“中国人的耐劳和中国人的多子”;3中国的这种媚外文化是由于自诩伟大而跌落至自轻自贱而又自欺欺人的心态的。它的底蕴是以人民为鱼肉,奉献给征服者;4能看清中国这固有文明的吃人本质而诅咒它。才是真有良心的可佩服的人。第二层:(但我们早已布置妥帖了——和先前稍不同)揭示出中国固有文明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在等级制度的社会里,“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种等级制度从古一直延续到今,如今,帝国主义就是最大的征服者和压迫者,等级制度的长期延续,在统治者中间,也已把这种等级观念演化成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了。辛亥革命,只赶走了满清,却保持和维护着这种投降媚外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也是人民甘当奴隶,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人虐杀和吞食人民的文化基础。第三层:(因此我们在目前——篇末)揭示出中国固有文明掩盖的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吃人的血淋淋的现实。所以鲁迅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世世代代为奴隶的中国人,他们就在那悲惨的呼号中吃人、被吃,却愚昧、麻木而不觉醒。在温顺典雅、淳朴、博大等等一系列华美词语下掩盖的中国的固有文明原来是这样罪恶重重。然而那些中国的阔人,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却别有用心的赞扬中国的固有文明,他们希望这吃人肉的筵宴一直排下去,由此,鲁迅号召青年一代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3这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两部分之间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第二部分侧重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作了振聋发聩的揭露。两部分的结尾句重叠反复,都是“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使作者的写作意图得以强化和凸现。同时两个结尾的意蕴又各有侧重,前者重在创造新的第三样时代,后者落在毁坏旧的两种时代,这两者一立一破,又互为因果。两部分在论述方法上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都是从具体事件和感受起笔(作者自己的或外国人的),提出论题,然后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当时社会现状为材料加入深入细致分析阐述,最后推出警式句的论点和议题。4三种时代的内涵 第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指社会动荡没有奴隶规则,百姓比奴隶还不如。(乱世) 第二种“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社会较稳定,有奴隶规则。百姓可上奴隶的轨道。(治世) 第三种“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指人民摆脱了奴隶地位,当家做主的新社会。5修辞手法的使用。1反语:“古人的良缘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天下太平’”“人们便要心悦诚服”等。它们不仅含有讽刺意味,而且含有深刻的思想和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起增强议论的感染力。2暗示“轿夫如果能对坐轿得人不含笑,中国早不是现代的中国了”这里的轿夫暗指劳动大众,坐轿者暗指统治者。“不含笑”的说法很含蓄,实际暗示人民要敢于反抗。这种暗示手法既可以避开当时文字检查,又收到引人深思的效果。3讽刺“古圣是贤”“乐观的爱国者”“先儒”“复古家”和奴化心态都成为本文讽刺的对象。鲁迅每每用漫画式的方法勾勒出他们的嘴脸或内心世界,加以冷嘲热讽。如“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常有水旱。这里用尖锐的对比和自相矛盾嘲讽复古家的虚伪和粉饰太平,给人以深刻印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