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A人教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表达的深刻思想。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选择关键语句,评价文章主旨。3、理解作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的表现艺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赏析鲁迅先生含蓄隐曲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资料下载1、时代背景本文写作于1925年。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变乱纷呈,异常黑暗。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看得十分清楚的鲁迅先生,思考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25年春末夏初的某一天,面对窗外沉沉黑夜,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写了这篇文章。2、题解《灯下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鲁迅先生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二、知识扫描1、容易读错的字累(léi)坠(zhuì)嗜(shì)好兑(duì)现 编纂(zuǎn)黄巢(cháo) 妇孺(rú)钱铺(pù)子 万姓胪(lú)欢执迷(zhímí) 折(zhé)价杀掠(lüè) 灾殃(yāng)数(shuò)见不鲜(xiān)国粹(cuí)不肖(xiào) 鉴略(jiànlüè)倘(tǎng)使 行(háng)市蒸蒸(zhēng)日上 奴隶(núlì)乱离(luànlí) 涨(zhǎng)到七折(zhé)清道辟(pì)路 钦(qīn)定
新颁(bān) 轨(guǐ)道勒(lè)令 时日曷(hé)丧(sàng)便当(biàndang)2、多音字折zhé折价肖xiāo姓肖勒lè勒令shé折本xiào肖像lē勒住xíng行事sāi塞车shù数学行héng道行塞sè塞责数shǔ数落háng行市sài边塞 shuò数不见鲜鲜xiān鲜鱼丧sāng丧事xiǎn韩鲜sàng丧失辟bì复辟léi果实累累pì辟谣累lěi连累 lèi劳累3、字形辨析钞钞票坠坠地粹国粹抄抄写堕堕落悴憔悴纂编纂颁颁发儒儒生篡篡权频频率孺妇孺殃灾殃泱泱泱大国4、近义词辨析嗜好——爱好“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爱好”指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崇奉——尊崇“崇奉”指信仰、崇拜,“尊崇”指尊敬推崇,两者程度不同。羡慕——艳羡“羡慕”指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艳羡”指十分羡慕,比羡慕程度更深,书面色彩也较浓厚。编纂——编辑“编纂”指编辑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如编纂词典。“编辑”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执迷——执著“执迷”指坚持错误,“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5、名句背诵(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2)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3)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使命。三、整体感知。1、文眼文中的三个关键语句,基本上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高兴。”(2)“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代的青年的使命!”2、理清思路作者由混乱的世道引起的货币不稳定带给人们的痛苦入手,写了自己心理的变化。“我”的恐慌——高兴——更高兴的心理变化的描绘,很带有一些自我解嘲的意味。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自己的心理想到民众的心理,由对待银元一事,想到对待统治者的欺压,进而深入探讨民众的“奴隶”心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广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人民在历史上是怎样一种地位呢?作者辛辣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乱世,百姓总是惨遭杀戮——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治世,新统治者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老百姓被允许服役、纳粮、磕头、称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鲁迅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青年们不应再学什么“固有文明”,而应改变民众做奴隶的历史,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本课基本内容:奴——(争)——人3、结构图解四、能力引擎:理解文章表达的深刻思想1、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认识如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1)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2)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对于统治者,作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根据文意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价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3)中国的老百姓,千百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作者无疑对此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但从文中“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于是便‘百姓胪欢’了”等语句来看饱含了对中国百姓的怜悯、讽刺与批判,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统治者,作者始终在进行无情的嘲讽、愤怒的声讨、严厉的批判。作者认为中国社会还是循环于“两个时代”的怪圈中,百姓还在被践踏,被杀戮,所以,不满、沉重的感情是有的。但作者更有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希望中国跳出这两个时代的怪圈,走进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2、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试从文中找出上述论断的依据,并谈谈对这种观点的看法。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依据为: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②百姓渴望有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胪欢”了。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由此可见,两个时代的概括是和上下文关联着的。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前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具有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他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作了深刻剖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封建等级制度的鬼话,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劳动人民则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对劳动人民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更替,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残害,同时,也就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反动用心。但是,鲁迅当时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他一方面指出了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奴隶,而另一方面则忽略了中国劳动农民几千年来进行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斗争。3、比较画线部分的异同。①任凭你这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②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②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的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第二部分)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训练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①组画线部分相同的是都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不同的是A句是从百姓所处的地位而言的,B句是从统治者残酷统治和压榨百姓而言的。②两组相同的是都指出了青年的使命。不同的是A句侧重创造新时代,B句侧重破坏旧世界。4、怎样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解析]此题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弄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条理性和严密性。这句中的关键词是“极容易”和“万分喜欢”。“极容易”说明中国“乱”的时候很多。“万分喜欢”说明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所以宁愿在“治”世里做奴隶,一旦得到满足,自然“万分喜欢”了。这句话是在前三段事实基础上的推论,第四段则是对这句话的补充说明。是承上启下的句子。5、作者说:“现代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的不了然了吗?[解析]这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说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从“国学家”“文学家”和“道学家”热心提倡复古,“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中,也从“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事实介绍中,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6、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解析]“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老百姓真正体现做“人”的价值的时代。第二课时一、能力引擎: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1、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提示: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和“比较的‘稳’”。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
“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提示:在鲁迅看来,学者们所说的“发祥”“发达”“中兴”时代,实质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实质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与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更替。鲁迅希望中国出现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这里所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的“作乱人物”指的是造反、起义的农民。二、课文悟写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像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先生将生活中兑换现银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小事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这就是“以小见大”,即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却是深远的。一篇文章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它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大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实际上,“小”与“大”是对立统一的,“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是大的一部分,大是通过小来反映本质特征的。因此,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应注意从下面几点入手:l、要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件珍贵的衬衫》写了一件衬衫的小事,但我们可从中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2、联系实际,深入开掘。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挖掘出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一个车夫身上经常可遇的小事被鲁迅赋予了大的主题,车夫无意间带倒了一个老太太,而且责任在老太太身上,车夫却主动承担了事故的责任。在文中,作者把“我”和车夫对老太太的不同态度加以对比,“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的坏脾气与车夫尊重人的思想品质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写出了车夫的“高大”,而且写出了对“我”的教育意义。3、想像和联想,赋予新的内涵。想像和联想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中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由平淡到有奇,由小到大,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对白杨特征的描绘,热情讴歌了北方抗日根据地人民不屈的斗争。题材很平常,但是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善于“化小为大,以小见大”
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前题。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广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广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再在这一方面充分挖掘,以小见大,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琐屑小事,俯拾即是,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写小题材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小题材和主题之间反差大,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