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思想中的“中国人的奴性”;学习挖掘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掌握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理解掌握“以小见大”思维构思方法。二.知识结构现实触发→历史分析→现实号召分析,琢磨,理解。三.学习过程第一学时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嗜好(shì)勒令(lè)编纂(zuǎn)灾殃(yānɡ)时日曷丧(hé)偕亡(xié)万姓胪欢(lú)数见不鲜(shuò)重要词语[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勒令:用命令方式强制别人做某事。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也说屡见不鲜。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厘定:整理制定。万姓胪欢:万种欢呼。万姓,老百姓。胪欢,欢呼。铺张:①为了形式上好看,过分地讲究排场。②夸张。发祥:最初发生。直捷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现在一般写做“直截了当”。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理清文章段落结构,第一部份(1~5)兑换钞票——联想到什么?第二部份(6~11)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第三部份(12~结尾)怎样的现实和怎样的未来?思考以下问题‐ 1 ‐
鲁讯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联系时代背景: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封建势力压迫,帝国主义蹂躏。——正是孟子所说的“乱”。2、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态度?——A、复古——B、百姓:迁、避——总之:向往“治”,向往做奴隶。3、针对这一现象,鲁迅又是什么态度?——批判。他呐喊,要寻求出路。4.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5.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6.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7.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8.参考: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9.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10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四.实战演练‐ 2 ‐
《创新设计》训练落实篇的课内部份。五.课后小结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的效果,探究鲁讯对中国历史作了怎样的总结和概括,如何理解?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时代乱:想做奴隶而不得治:暂时做稳了奴隶。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对历史规律的高度概括。分析鲁讯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百姓作出了如此理性的剖析,那么,在这剖析中,我们感觉到他对百姓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同情,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谁造成了中国百姓如此的状况 ‐‐‐‐‐‐封建统治者“奴隶规则”看出统治者没有给百姓以生存的权利、自由、人的价格。那么,鲁迅对这两类人又是什么情感呢?‐‐‐‐‐‐愤恨鲁迅,非真恨国人,实恨国贼!3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二.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三.课文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以小见大,语言形象,生动,有力度,饱含幽默,讽刺,嘲讽。四.实战演练《创新设计》“阅读与鉴赏”部份。课堂小结‐ 3 ‐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鲁迅先生所思考的命题,依然光鲜如昨。当我们回味这们先驱振聋发聩的话语时,我们的内心实在无法轻松!如果鲁迅还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掀开社会的表层,又该是怎样的国民素质呢?这个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奋斗呢?‐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