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鲁迅课件制作:珠海平沙二中文昌慧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步骤:一、导入:1.介绍作者:鲁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介绍出处。§ 该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且介亭杂文》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3.写作背景:§该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蒋介石于1934年2月17日《新生活运动发凡》一文中说:“
反观吾国国民,颓唐,污秽,散漫,零乱,有如今日,安得不见轻取侮于列邦?”§蒋介石于1934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说“到现在他(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报纸《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这些代表性的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心理,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捕捉住这一论调进行深入剖析,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反驳“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二、授新:1、掌握字词。词语注解§玄虚(xuánxū)§解释一: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解释二: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成语:故弄玄虚(出于《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诓骗(kuāngpiàn)§解释:说谎话骗人;欺骗,比如说“诓骗钱财”,“诓骗别人”等等。§怀古伤今(huáigǔshāngjīn)§解释:怀:想念。伤:忧思。今:现在。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为民请命(wèimínqǐngmìng)§解释: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或替百姓说话)§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2.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论题还是论点?§论题§(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哪种论证类型?立论还是驳论?§驳论§(3)鲁迅驳斥的论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4)鲁迅确立自己的论点是什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理解课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文中的“我们”是指谁?§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敌方的3个事实论据,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什么叫“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国民党政府相信自己了吗?§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是“他信力”。§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仿拟——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自信力——他信力§“他信力”是作者用仿拟的手法新造出来的一个词。§“自信力”和“他信力”有什么不同?§一个“自“,一个”他”。§作者仿拟这个词有什么作用?§用“他信力”来说明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味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联”上,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呢?(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呢?(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信力”和“自欺力”,只有一字之差,这也是仿拟的修辞,表达对敌方的辛辣的讽刺。§国民党政府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根本和“自信力”无关。§那怎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反驳论证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哪个段落得以体现?§第六自然段:“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然而”是个什么词?§转折连词。§转折连词,强调的是转折后的内容,就像“虽然”“但是”一样。鲁迅先生强调的是什么呢?§“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是怎样证明这一观点的呢?§7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指4种人呢?§1、埋头苦干的人2、拼命硬干的人3、为民请命的人4、舍身求法的人补充事实论据§请同学们利用这样的句式,写出这样的几种人。§例句: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人。§我们有像包拯一样贴面无私而为民请命的人。§我们有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而拼命硬干的人。§我们有像谭嗣同一样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舍身求法的人。§国民党反动派的声调:“你们说的简直是一派胡言,什么埋头苦干的人,什么拼命硬干的人,什么舍身求法的人,什么为民请命的人,都是古人。你们现在有这样的人吗?现在的中国人,可是失去了自信力了啊”。§面对这种指责,我们应该如何来反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八段§8段: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一类的人们”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呢?§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这一类的人们“,先生把他们称作什么呢?§中国的脊梁。§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对一个国家而言,它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三.小结§本文又“驳”又“立”。§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四.作业。§驳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