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3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3

ID:1084354

大小:54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解题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这时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国民党的《大公报》社论中说:“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时代背景 词语解释①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如“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今了——却也是事实。”②慨叹:感慨叹息。如“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诓(kūāng)骗:欺骗。如:“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④渺茫:没有什么希望。⑤他信力:相信和依靠外来的力量。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词语解释⑥为民请命:代表人民的利益,替人民说话。⑦省悟:醒悟,觉醒。如“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信赖它的不可靠。”⑧玄虚之至:玄妙空虚到了极点。玄虚,空虚,不真实。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⑨自欺力:即自我欺骗的本事。如“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阅读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讨论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他信力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思考题 研讨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第3—5段,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性。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实事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研讨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明确:这句中的“一部分”和“全体”可知,“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及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说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脊梁”?向大家介绍一下。交流拓展: 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