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新授课时间:2014年10月(三课时)主备人:徐旭红审核:班级:九年级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背景,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结构,把握驳立结合的缜密的论证。4、体会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5、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二、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三、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探究意识。四、知识链接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2、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蒋介石就有“著名”的“三日亡国论”——日本“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由此一些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学生自主搜集材料。5
。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3、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五、学具准备音频文件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展示目标。二、预习导学。1、了解鲁迅及时代背景。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玄虚()渺茫()脊梁()前仆后继()搽粉()诓骗()抹杀()xuán虚()jǐ梁()zǎi相()3、解释下列词语:①玄虚:②渺茫:③诓骗:④怀古伤今:三、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四、合作探究: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1.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5
3、第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五、当堂检测、本文的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悲观论犯了__________的错误。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有力批驳,说这不能算“自信力”,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展示目标。二、预习导学。下列书写完全无误的一组词是()A祈祷前仆后继一味怀古丧今B家谱不足为踞光耀地大物博C既然埋头苦干抹杀舍身求法D袒护求神拜佛倘若希望邈茫三、合作研讨:(一)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二)品读讨论探究第6—9段,: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4.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一):“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5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5、作者在文章结尾得出结论,他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四、当堂检测。五、布置作业:做《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三课时总结1、总结本课作者批驳的方式。2、总结鲁迅的思想感情。3、总结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显著的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4、讲评《能力培养与测试》。1、略2、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3、承上“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4、5、当堂检测: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5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七、课后反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