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介亭杂文》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
时代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即是1934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发表本文。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追溯昨天“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我东北三省。国民党官僚政客公然在北京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悲观失望情绪笼罩着国民党上层。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时代背景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1.驳论方法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归谬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2.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学习驳论文,首先要看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还要学习反驳谬论,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倒论点。此外,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小诀窍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读后迅速找出观点和论据
阅读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论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自主·合作)
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1、作者的论点?2、采用了什么论据?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敌论点己论点敌论据己论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驳敌论证正面立论结论
树靶子射靶子摆论敌论点驳论敌论证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作者写作思路结论得出结论
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一、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驳论证研读赏析
文章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敌论点论证敌论据
阅读3—5自然段,思考: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直接反驳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关键句:分析“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没相信过自己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以偏概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章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人失掉他信力中国人发展自欺力归谬法
阅读6--8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论点?用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间接反驳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与名人对话所列举的三个敌论据,都明确地指向某些人,而正面论据中所列举的四种人,都比较概括。我想为鲁迅先生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支持他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王安石、关汉卿、海瑞等人“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结论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文章论证特点三破得有力,立得牢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己去看地底下破立结合
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合作探究
“中国的脊梁”是比喻的说法。比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文中指古今志士仁人,也特指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广大革命人民和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解放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的脊梁鲁迅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对广大人民充满深厚的民族感情和赞美之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民族的筋骨和脊梁。赞美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了他们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说明了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作者赞颂“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研读赏析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脂粉”比喻反动派的自我吹嘘,掩盖真相、欺骗民众的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照应前文的”公开的文字”;“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论证语言(一)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论证语言(一)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拓展延伸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
课文小结: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