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加入VIP免费下载

0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ID:1084449

大小:42.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数NO:02年月日星期教学内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2.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3.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杂文的结文方法教学难点体会鲁迅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文学和出汗》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性杂文。这两篇杂文从思路程序上看相同,都是先摆出敌论,后批驳敌论,最后总结,但写法上略有不同。有哪些不同呢?提问:《文学和出汗》是怎样摆出敌论,怎样批驳的?学生回答(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怎样摆出敌论,怎样批驳的?现在我们研究课文。  二、研习新课。  1.将两篇杂文比较、对照,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并了解进行批驳的方法。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  (1)提问:两篇杂文在摆出敌论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讨论,时确:《文学和出汗》先摆出敌论论点,再摆出敌论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摆出敌论论据(1自然段),即“两年以前”、“不久”和“现在”三个阶段中国社会舆论和上层社会对中国前途的态度,由盲目自夸到乞求国联,再到“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三件事,然后引出敌论(2自然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前文意在显示敌论论据的荒谬,后文意在显示敌论论证的不合逻辑。  (2)提问:第1自然段中的“总”、“只”、“一味”三个词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却”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总”,是说从来如此,指时间长久;“只”,是说没有其他办法,单会如此,指无能为力,一筹莫展;“一味”,是说死心塌地,一心一意,指对鬼神的虔诚,如此来麻醉自己。“却”,表不相信他会如此,但竟然会如此。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这部分的内容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点。 教学过程  (3)提问:两篇杂文第一个层次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讨论,明确:相同——都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不同——《文学和出汗》抓住敌论论据失实的矛盾,先从破敌论据入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抓住敌论论证过程中的矛盾,即三个论据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先从破敌论证入手。  (4)提问:“自信力”、“他信力”、“自欺人”三个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明确:三个概念都有共同的语素“力”,作者取“自信力”中的语素“自”的反义语素“他”,构成“他信力”;取“信”的反义语素“欺”,构成“自欺力”。“他信力”、“自欺力”都是反义拈连的“仿词”修辞方法。(5)提问:“地”、“物”、“国联”、“信”、“他信力”、“自己”等都加了引号,试比较这几个引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处国联和他信力都不加引号?学生讨论,明确:“地”、“物”、“国联”加引号表引用;“信”加引号表怀疑、否定;“自己”,“他信力”加引号表强调与特指。不加引号是作者直接作出论断。  (6)提问:两篇杂文第二个层次批驳敌论论点时方式有什么不同?笔调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明确:前文是运用直接批驳的方式,自己的立论隐含其中;后文则运用正面立论间接批驳的方式,驳论和立论并重。前者语言幽默,冷嘲热讽,辛辣有力;后者语言则不全用嘲讽笔调,对敌方无情讽刺鞭笞,对人民则赞颂讴歌,笔调热情奔放。  (7)提问:作者正面立论后,第7、8自然段从哪两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国的脊梁”指的这些人,请分别举例说明。学生讨论,明确:第7自然段从历史上,第8自然段从现在,论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指历史上那些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历代起义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压迫的英雄人物,前者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如杜甫、关汉卿、海瑞、包拯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第三部分:  (8)提问:两篇杂文最后一段总结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①角度不同,前文从揭露敌人的角度总结,后文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总结;②运用的方法不同,前文运用类比法,揭露问题的实质,后文运用正面启发,告诫人民擦亮眼睛,从本质看问题。  (9)提问:最后一段多用比喻,请指出下面词语在本文中的比喻义:①脂粉;②筋骨和脊梁;③状元宰相;④地底下。学生讨论,明确:①指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炮制的、“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麻醉自己”的欺骗宣传;②指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和当今一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中国人;③指反动统治的当权者及其御用文人;④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广大革命人民。  2.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口述本文结构层次或用图表示意:  (2)本文批驳有理有据,特别突出的是它严密的推理逻辑。为了展示这种严谨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作者很讲究接榫和过渡。请找出标志衔接和过渡的句子。  提示:第2段开头用“于是有人……”承接第1段。第3段“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是承接第1段的“事实的”。第3段末句“ 教学过程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与第4段的首句“失掉了他信力”紧密衔接。第5段得出“发展着‘自欺力’”的结论后,第6段马上就讲“‘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第6段末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引起下文,而第7、8段就紧扣这一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去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开头引出敌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通过批驳,结尾便回答说: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前后呼应圆合。  (3)将两文批驳的方法列表对照。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摆出敌论批驳敌论得出结论教后札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