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1、论证方式一、驳论文知识
一、驳论文知识2、驳论方法(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树靶子打靶子摆敌论论点驳敌论论证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关于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的言论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们(日本)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1934蒋介石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已荡然无存……-----1934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第16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能力目标: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读通课文①给文章各自然段标序号。②结合《同步练习》给生字注音、解释、造句。③把文章读得流畅、读出感情。④检测反馈字词掌握情况。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脂粉:胭脂和水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根据内容解释词语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诓骗:说谎话骗人。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根据根据内容解释词语
写作背景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号,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却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蒋介石有“三日亡国”的论调。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懂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诗集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曾学习过他的作品有《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彷徨》《朝花夕拾》《呐喊》《野草》《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懂体裁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
懂题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反问句,揭示了文章的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1自夸“地大物博”信“地”信“物”不是自信2望“国联”信他也不是自信3求神佛自欺更不是自信他信力自欺力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偷换概念
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整体感知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仿词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6—8)78(9):6
懂主旨这篇文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诬蔑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观论调,提出。表达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驳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力
懂写法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接着从正面提出了论点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2.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仿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懂赏析
2、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3、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4.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6、第9自然段,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说明“脂粉”“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法。
7.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指广大人民。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指所有的中国人。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人。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拓展延伸在和平年代我们应当怎样去爱国?课后去设计一个以“爱国”为主题班会活动
中考链接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2.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懂练习
中考链接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6.“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懂练习
中考链接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懂练习
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该句中的“也许”用得准确恰当,请做分析表示可能因为还可能有人采用别的方法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并说明原句的表达效果。这一类的人们,现在不少。强调说明中国有自信的人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简直是”可删去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这样表达出了作者的愤怒和痛斥。语言更严密,表达更充分。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胭脂”指什么?指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