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ID:1084681

大小:65.5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习要点:1、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2、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1、通读文章,扫清障碍,做好批注;2、把握线索理清结构:3、初步赏析驳论文的写法和相关词句的含义。(1)、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①.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②.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③.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第1页共7页 (2)、明确3—5自然段中的“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3)、明确: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一、学习反馈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试卷(juàn)卷(juǎn)起抹(mǒ)杀泡沫(mò)省(xǐng)亲广东省(shěng)筋骨(gǔ)花骨(gū)朵2、根据拼音写汉字诬miè(蔑)高liáng(粱)栋liáng(梁)cuī(催)促大gài(概)kǎi(慨)叹bó(博)学拼bó(搏)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地大物搏(博)前仆后记(继)自期期人(欺)舍声求法(身)框骗(诓)不足为锯(据)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该词语造句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句略)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句略)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句略)三、合作探究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2、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第2页共7页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示“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写出夸耀者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寄人篱下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3.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不能去掉,因为一个“总”字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副词“总”“简直”有什么表达效果?能不能去掉?“他信力”是运用仿词手法,由“自信力”仿拟4、假使这也算一种“信”,而来的,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欺欺人的丑恶现象。“他信力”与“自信力”虽然信力”。你是如何理解“他信只一字之差,但却睿智闪烁,妙趣横生,增添了辛力”?辣的讽刺味道“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这说明什么?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6、哪些人是“中国脊梁”?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第3页共7页 为什么称为他们是“中国的脊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梁”?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7.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未来的希望。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的脊梁”?“中国的脊梁”在当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时有什么意义?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第二课时四、展示质疑1.文中最后说“自信力的有“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作用只能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来自民众,一话是怎样理解的?所以称“地底下”。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通过驳敌论据引出2.课文一二自然段就鲜明地对方论的荒谬论点。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提出对方的论点与论据是错误的,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作者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这是由的都是“事实”?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3.文章除了直接批驳对方论本课采用了多种反驳方法。先摆出形成“中国第4页共7页 点之外,还从哪个角度一步一步进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荒谬论点的论据,即三个“事行批驳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实”,用批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对三个“事实”逐一批驳,以揭示敌论论点不能成立。再针对敌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揭露对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对方论证入手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根据对方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在驳倒敌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接着用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使正面观点利于不败之地。正面观点的确立又是对对方论点的间接批驳。从而证明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的荒谬。(1)本文巧妙地运用了驳论点和驳论据两种反驳方法,思路严密,驳立结合。4.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方面有(2)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带有讽刺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意味。(3)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揣摩“⋯⋯不过一面总在“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诬蔑。”字词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激愤之情。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作者先用波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从而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第5页共7页 五、随堂检测1、给粗体字注音脂(zhī)粉玄(xuán)虚省(xǐng)悟渺(miǎo)茫脊(jǐ)梁诓(kuāng)骗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3、“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亡。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是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表讽刺否定。5.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答: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答: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7、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以“勤奋”为开头,写两个句子。勤奋是勤奋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勤奋是勤奋是遨游知识海洋的航船。8、关于“真诚”“诚信”的名言、警句,你一定知道一些,请写出一些出来。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第6页共7页 树论据不久:只希望“国联”靶——现在:一味求神拜佛子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失掉的是“他信力”直接驳斥发展着“自欺力”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间接驳斥古拼命硬干的人为名请命的人论据舍身求法的人脊梁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第7页共7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