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R·九年级语文上册
1、积累词语,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驳论文的知识,初步掌握文章内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1、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驳论文知识2、驳论方法(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独立证明法归谬法(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自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搽玄虚(chá)(xuán)省悟渺茫(xǐng)(miǎo)脊梁诓骗(jǐ)(kuāng)
解释下列词语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等)蒙受严重损失。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有错误而正确。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怀古伤今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前赴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向前。
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这时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国民党的《大公报》社论中说:“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写作背景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讨论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他信力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加油呦!明确: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第3—5段: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性。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实事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第9段:(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间接反驳敌论点。2.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请具体指出作者所列举的四种人?作者历数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发明家;拼命硬干的人:指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寇的人民英雄和爱国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关心人民疾苦、为民众利益奔走呼吁的政治家、文学家;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改革家和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家。(光彩照人)研读第三部分:
3.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扬他们,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4.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不为人知)
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14.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研读第四部分:
第9自然段,概括全文,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运用了比喻修辞法。
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作者写作思路树靶子打靶子摆敌论点、论据驳敌论证立观点举例证明观点
文章论证特点一敌论据敌论点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失掉他信力中国人发展自欺力文章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己去看地底下文章论证特点三破得有力,立得牢固
(一)敌论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三)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
小结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论证语言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